自从春节后,大规模的流行病沉寂了一段时间。
而最近的春季流感,基本上也趋于新冠前的那种传播状态了。
希望本次新冠大流行,就此结束,那是最好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对春季流感,对各种较小规模的流行病掉以轻心。
简单地复盘一下2022年的大气候特征:
去年的冬季异常的寒冷,虽然寒潮来得较晚。
而去年的夏季,各地高温此起彼伏。
今年的春季,自从立春以来,应该说这个春季的气候,还不算太好。
谈不上正常与不正常,一切存在都是正常的。
相应时空场之下,出现相应的气候特征,会有一个大规律,如果和之前历史的经验相差太大,就是异常。
春节后十多天,阳光明媚。
今年的立春比农历春节迟了十四天,将近一个节气。
整个立春,雨水节气,基本上南方是没有降雨的,没有春天的那种感觉。
到了惊蛰节气,迟迟不见雷声,这就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气候现象了。
如果早于惊蛰节气出现打雷情况,那是会出现一些影响农业耕种和人体健康的气候因素。
中国古人就是把气候和人体联系起来,就是天人合一论。
当然这也不是机械化的联系,其中是可以解释的。
注意,这里提到时空场,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
就是认为,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方位地区,会出现不同的气候现象,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甚至会宏观地影响到一大群,这就是流行病的气候特征了。
说好听点,就是科学,但是用中国的干支纪年体系结合起来,就感觉到“玄学”满满。
别的领域不知道,反正金融市场是禁止采用干支来分析股市的波动,是明令禁止的。
至于用干支纪年体系来分析人类的健康,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目前还是扑朔迷离。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国际历法的换算,在3月21日起,至5月21日,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
疠大至就是:厉大至。
在古籍中“历”是这样写的“疠”,新中国成立后的印刷版,经常用“历”代替“疠”。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明·吴又可《温疫论·原序》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之气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反正,这种历大至,是比较厉害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现在是惊蛰节气,等春分节气一到,就进入二之气阶段了。
基于此前至今的气候特征,按照传统上,冬至后,大寒后,立春后,都将是新旧年份的交接,这是多维度的对接。
一年管一年,新的一年有新的特征。
现阶段,很多人感觉干燥,心情感到很烦躁,甚至有少部分人已经中了春季流感的症状了。
压抑感非常强烈,挺过雨水节气,这种压抑感,应该会缓解,也就是3月21日开始,会进入一个新的气候影响人体的新局面。
那个时候,人的感觉会舒畅很多,当然也要提防新的流行性疾病。
虽然个体感觉舒畅,但是要面对大的环境,大的社会面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危机,流行病可能较大规模出现的威胁。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
增强抵抗力,也要谨慎聚集,当然这个建议也是一种健康养生建议,并不能机械化地参考,毕竟搞经济才是第一要务。
但是,在气候环境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还要去凑热闹,就另当别论了,个人的问题,个人实际解决。
我们讲的都是大道理。
在现代医学,流行病受气候影响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也承认这种关系。
而在中国古代的气候疾病学相关论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体系,就是按照气候特征来论流行性疾病的。
甚至是气候特征决定了流行病存在的第一要素,气候环境最重要。
或者说,这样的气候环境,这样的时间段,就需要重点提防。
从最近反馈的一些病例看,这种气候的压迫感是越来越强烈的。
从临床症状上,甲流和新冠是很难辨别的,与甲流不同之处在于,新冠的传染性更加强大。
部分新冠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腹泻等症状。根据患者发病的季节,医生一般通过病原学检测鉴别甲流、新冠病毒感染及普通感冒。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人把流行性疾病都归结为“疫气”,时行天疫的意思就是在气候特征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流行性的疾病。
而通过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气候大环境的信息,影响到人体,影响到生物,影响到病毒,甚至基因的DNA排列,都是互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气候如何,年之五运六气如何,病毒就出现什么样的特征。
如果按照六十年周期来看,相同的大气候,六十年才会出现一次,这一点应该比现代的气候机械化的无差别对待每一年的基准模型,要科学得多。
欢迎关注谦和既济的相关防治策略。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