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不止为中医沿用,也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所用,如苗族、瑶族、壮族、佤族、傣族、景颇族、彝族、侗族等等。就是这样一味广泛应用的中药,有一个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这个名字虽然听上去和蛇有关,觉得可能是一味功效奇特的药材,但是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温馨的故事。中药的传承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应用和美好的传说中逐渐流传,造福大众的吧。
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白花蛇舌草可以增强免疫力,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和抗蛇毒功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以肺炎、咽炎为代表的各种炎症。
白花蛇舌草首载于《广西中药志》,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简称或别称蛇舌草、蛇舌癀、羊须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其性味微苦、甘而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等,近年来,还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尤其是消化道癌症。
现代药理学证实,白花蛇舌草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大名鼎鼎的抗癌中药。同时,它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并有抑制生精的能力和保肝利胆的作用。
白花蛇舌草煎服的剂量常为15至60克,因其性寒,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白花蛇舌草,注意到其清热解毒,是解暑气,利尿的一味好草药。还有广泛的运用于肿瘤,抗癌方面,没有太多的副作用。是一味上天恩赐给人们的厚礼!感恩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