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职业医生啊,地位没有多高的。一流举子二流医,在中九流排第二位。读书读得不好,考不上功名,但是能识文断字的又不甘心回家去种田,于是回家背几句“汤头歌”,就敢出来给人看病了。那时候医疗考核制度不健全,这样的庸医可谓遍地都是,治死人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但是古人都比较信天命,医生治死了人,通常不会追究,最多也就是赔偿病人家属一点钱。严重一些的官府会打板子,或者戴枷游街,以后不准此人再行医。
那时候也没有大型医院,医生的流动性也比较大。所以普通人家看病之前都要去卜算,预测一下适合自己的医生大概会出现在什么位置。算命先生说:你往北找,能遇见治好你的医生。病人回家之后,就往家的北方走,遇见的第一个摇铃医,或者看见的第一间药房,那就是适合他的医生。
北平西城有一个姓郭的寓公,平时特别喜欢占卜算命,与一位占卜灵验的道士交好。有一次俩人讨论卜算技巧的时候,郭寓公很高兴,对道士说:你帮我算算死期吧。道士说:卜生不卜死,你突然之间说这样的话,恐怕不是吉祥的预兆啊,不过既然你说了,我就帮你算一下吧。
经过复杂的运算之后,道士说:你三年之后,死在一个姓王的医生手上,你还是早做些祈禳之术,看能不能延长寿命吧。郭寓公哈哈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以后看病绝对不找姓王的不就得了?
这个寓公回家之后立即下了命令,以后遇见姓王的医生一律轰走,不光他自己,全家人都不准找姓王的大夫看病。
后来这个郭寓公得了哮喘病,非常厉害。当时正好有位南方的名医在北京坐诊,他对治疗哮喘病简介非常独特。郭寓公就派人把这个大夫请来看诊,当然,人家不姓王的。医生看过之后,说你的病情还不算严重,我很快就要回南方了,这样,我给你写一个方子,你十副十副的吃,吃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你可以休息几天,吃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药停了,你的病也就好了。
郭寓公一直吃这个药,效果确实不错。吃了一阵子,情况大有缓解。到了初夏的时候,病情突然又加重了,那方子连吃了二十副,效果也不是太明显。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中医常识,夏天属火的,哮喘病是肺病,火克金,肺病在夏天肯定会反复一下。等到秋天金行正令的时候,就容易痊愈了。郭寓公很忧愁苦闷啊,因为现在正是三年前预定的死期,他想我不会没死在姓王的手上,就死在哮喘病上了吧。但是对再找医生这个事情有很敏感,况且南方医生的方子,一直吃的不错。于是决定坚持吃,就又让儿子去抓药。
那时候处方用的就是宣纸,时间久了,拿来拿去就容易破了。寓公的儿子就请坐堂的医生给重新抄一遍方子。中医处方里有些字是内部的符号,外行看不懂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方子还要由医师来换抄的。
这个医师一看这张方子,说:哎呀,现在天气这么炎热,怎么还能大量用这种温热的补药呢!寓公的儿子一听也有道理,谁说不是呢,难怪父亲的病最近严重了很多呢,于是跟这个医生巴拉巴拉说一通。然后说,父亲不相信别的人了,就信这个医生云云。坐堂的医生说不要紧,这个方子还是不错的,框架我不改,你多用点这个,少用点那个,再把这一味去掉换成另一味就可以了。令尊吃过以后,病情肯定就有所好转了。
公子欢天喜地的把要拿回去给他爹吃,连吃了四五天,寓公的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出现了呼吸困难,面色紫绀这样的病危状况,从发病到气绝身亡还不到一天的时间。公子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托人一问,才知道,那天帮父亲修改处方的医师正是姓王。
这就是缘分和命运啊。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医师不过是命运为了结束郭寓公的生命,被上天安排在那里的刽子手罢了。这样想来,病人能够遇到治好病的医生,不过是他所受的痛苦应该被结束罢了;而医生治不好病人的疾病,也可能是因为病人还有需要接受的折磨。这样说起来,看与不看,治与不治又有什么分别呢。我们做医生的,不过是命运的工具而已啊。
但是如此想,也未免消极了些。
那么,该如何去对待呢?
首先对这个世界要充满敬畏之心,做出点成绩,获得些许小财富,也不必得意洋洋,骄傲满腔。
做成功了,只不过是老天借助我们的手去促成这个事情罢了。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纵然有上体入地的本领,也终将一辈子碌碌无为。
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积极乐观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人和事。
祝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