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潘阳湖明代2930米石桥现身的新闻火了。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8月27日,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附近,严重干旱导致湖区水位持续“缩水”见底,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的明代石桥露出“真容”,成为当地火热的网红打卡点。
该石桥长2930米,桥面石材都是花岗岩,每个桥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构成,桥面宽约1米,有1100多孔,自古就是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气候的周期性问题
第一次看到潘阳湖干旱见底的时候,其实挺担忧的,当这条石桥出现的时候,心情马上和那些乐无忧的网红一样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说明一件事情,明朝的时候,潘阳湖也是如此干旱过的,而且建了如此大规模的一座桥,证明当时潘阳湖的水位还是比较低的。
当然也要考虑到湖底泥沙的堆积,历史变迁,水利改道等情况。
我们就抛开复杂的因素,单单注视潘阳湖的水位线。
气候变迁是周期性的,同时,本轮高温气候,长时间盘旋在潘阳湖所在区域。
古人的建筑思维
既然这是一条500多年前的千孔石桥,而且现在还可以坚固如新,还没有行人。
那么,很多人就好奇这个建桥工艺问题。
其实,材料很简单,就是松木和花岗岩。
古人早就发现,松木和一些竹子泡在水里面是千年不坏的。
古代为增加一些竹子材料的耐用性,甚至用牛尿去浸泡,然后做墙体的筋骨,适用于一些墙体的建造。
古代建造城墙,还用到糯米混合材料,韧性非常好,这种千年不坏的建筑思路是不是值得参考,而且抗地震也是杠杠的。
对现代人的启发
这个事情,对现代人的启发是深远的。
不仅仅是气候环境保护方面,气候的周期性规律也要看到。
古人建筑材料,和建筑思维,对乡村建设,环保材料,新型建筑的参考,难道不应该借鉴一下吗。
西班牙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拆除沥青路,回归自然。
作业当然不是照抄,我们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广场的建设,是不是铺设水泥地板,石板全部铺设就好了呢,建造思路是不是要回归一下自然。
以人为本,就是让人类整体更加健康,有意义,而不是为了造一个工程而建造。
还有就是乡村建设,低层建筑,一些个性化的风情街建设,是不是可以借鉴古代的智慧,用一些真正的环保材料。
而不是用水泥浇造一个壳,而没有灵魂和气息,就像塑胶椅子一样。
本质上,还是一种快餐式产品思维。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