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话题,会很刺人心,希望那些幼小的玻璃心,尽量不要阅读为好。
新冠疫情来到2022年的9月28日的大湾区,一切都必须有新的姿态和新模式。
创新之城,必须要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角色扮演。
秋分后,有两个事件对深圳影响很大。
一是香港的防控政策进一步放松,和新加坡、欧美对齐。
二是新加坡超过上海、香港,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
其实上面两点,本质上就是一点,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既做好疫情防控,又要 搞好经济。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的优良革命传统来的。
现实的局面摆在大家面前,我们就把整个大湾区当成一个整体。
首先,香港该怎么办?
赶紧跟随新加坡,抓住新加坡的尾巴,全面和欧美的防控策略对齐,目前看来是这个方向。
其实,新加坡的这一波发展,除了放松疫情管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俄乌战争和美元的变态吸血策略,导致欧洲的能源危机,很多能源转运以及物资输送通道,通过马六甲的比重增大,这不是常态,香港大可不必紧张。
当然香港紧张与否跟一家深圳公司关系大不大呢?
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衣带水,一脉相连。
但是最关键我们深圳本身,或者说大湾区,因为很多在深圳呆不下的人和企业,第一退路是大湾区以及泛华南地区,然后才是老家,然后才是悬崖和天台。
当然,很多人和公司在深圳的唯一退路,就是天台。
所以,这是我们的身家性命。
深圳这个城市,就是天赋的创新之城。
1979年是如此,2019年也是如此,2019年的三年之后的2022年,更是如此。
防控模式必须要创新,不要以为地利优势,也不要以为已经做得很好,取得很好的模式。
从屡次疫情的防控看,每次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慌的。
说到底,还没有真正形成深圳的防控模式,这种模式必定是创新的,是世界上都没有的,中国也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基于我国成功的防控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又可以复制参考的。
可以理解这是新的一场“改革开放”。
当然,香港必须明白一点,它的发展必须和大湾区一起,而不是看着新加坡和欧美。
香港可以联合深圳,是必须的途径,也是未来的出路。
但是,香港真正放低姿态很难,终究会觉醒的。
那么大湾区会和谁第一联合呢?
深圳是首选,但是香港去东莞也是直达的,高铁也很快,香港去中山珠海也是有桥梁直达的。
所以,第二备选的联合城市,不算太备胎。
那么深圳的防控创新模式该怎么样呢?
莲花山上那位老人家,早就指明了方向,首先是思想革新,不论黑猫白猫,时间就是效率。
如果错失机遇了,还是从思想上回到当时的那个小渔村的世界观,另外一个版本的上海而已。
说一个最近的实施,就是关于深圳养老产业的迎头赶上的布局。
其实,那些老油条并不是很配合,好好总结,就知道一些症结在哪里。
革新思想和革新人才,都没有储备好,谈创新模式,为时太早。
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不能再说了,就说这么多。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