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X疾病 X疾病 关注:8 内容:150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X疾病
    •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王仕奇 建木医社 2022-12-28 17:14 发表于广东

      本文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王仕奇博士撰文探讨时下疫情证治,总结新冠疫情的病机本质为“木郁风疫,燥湿两化;湿郁为本,寒热两端”,认为治疗上可以参考湿温之治“首清湿邪,再清温热”,如果次第不明或偏执寒温一端,容易导致变证甚至坏病,辛温发汗非绝对禁忌之法,然需把握好每一治疗步骤,因其所宜,随证换方,方不致失治、误治。

      当下有不少人出现所谓的新冠后遗症,是新冠病毒本身所致或人为失治误治?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沈谦益先生言:“这篇文章法诀全出,可以帮助有缘的人”,建木医社特刊发分享,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一些借鉴启发。

      时下疫情证治刍议

      文 / 王仕奇

      01

      完全用伤寒来解读当下的疫情,或有未逮处。不通温病、瘟疫,或有误判处。

      经方葛根汤合小柴胡加石膏汤,时方柴葛解肌之属,立足三阳合病,一剂汗出热退,时下皆以之为神效。然一剂热退,有时并不意味着已竟全功,实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疫病若无独立完整的防治策略,一些所谓“后遗症”或难以避免。或虽有一剂热退之效果,后续治疗没有跟进,病人自身亦未察觉,如此,导致变证乃至坏病也未可知。

      中医疫病学在当下,具有时代意义。

      02

      新冠疫情爆发于2019年末,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其终之气,为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今乃2022年末,壬寅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乃木气强大之年,今终之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太阳寒水。由此可知,三年大疫,实为木郁风疫,冰伏郁火。

      沈谦益先生尝言:“风气不流通,湿邪必泛滥。湿邪乃阴邪阳化之物,必有寒热两端之化象。上下交损取其中,燥湿同在运乎风”。故知,新冠疫情之中医病机本质为:木郁风疫,燥湿两化;湿郁为本,寒热两端。

      沈谦益先生于疫情发生之初,拟定之普济一线方,即是取藿香正气散之意,增损而成十三太保散也。此方立足气血层面,流通风气,燥湿皆化,非仅世医偏执于寒温一端也。此方酌加黄连、丹皮者,亦是基于其时运气,增加肝木系统之用药也。

      沈谦益先生尝言:

      普济一线方者,乃十三太保散,气血行事也。

      普济二线方者,乃圣散子方加味,水火行事也。

      正元救急散,立足窍开窍闭,回神也。

      净秽散,于精微层面防止邪化,护灵也。

      上四方者,分别依气血、水火、神、灵四部,列方布阵也。

      香囊化裁自避瘟散,旨在唤醒神气,安神定志也。

      全套中医治疫方略下,法诀全出,方能万人一方,正邪两安也。

      03

      强力发汗,汗出热退,风去湿存。湿邪本弥漫粘滞,伏于膜原三焦,又经辛温发汗,湿邪愈发粘滞,随药性升发阻塞上焦清窍,伏于手太阴肺,久之发为白肺。病人汗出热退,自觉无甚症状,实则湿邪仍存,隐匿伏于体内,胸片显示病毒性肺炎可能,即为佐证。由此观之,汗出热退,并未能真实截断病程。隐匿体内之湿邪,仍继续为祸。医者不察,以一剂发汗热退为神效,殊不知体内湿邪粘滞凝聚,发为更严重之白肺。此虽为后遗症,实为药祸。次第不明,酿生变证乃至坏病矣。

      沈谦益先生拟定普化汤,此方服之,溏泄为服药反应之一,即为湿邪得排之征,湿温之正局正治也。须服至溏泄止,则体内湿邪告竟,方为完工,此为从本论治也。依此次第,可避免白肺等坏病,湿邪得除,即可保和周流也。

      世医不识湿温正局,强力发汗,风去而湿存;一概清热,凉遏而冰伏。如此,湿邪继续为祸,皆非正治之法也。由此演生种种所谓后遗症,乃至变证坏病,岂非医者不察之药祸人祸耶?叶薛前贤皆有明戒,次地颠倒,必然坏病。

      04

      湿温正局,类太阳症。湿阻卫阳,阳气郁遏,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症。太阳病者,辛温发汗可也。湿温病者,不论辛温发汗,亦或清热解毒,偏执一端,皆非所宜也。

      若以辛温发汗治之,弥漫之湿邪随药性蒸腾而上,蒙蔽清窍则神昏耳聋,即薛雪所谓之变局,新冠已见此症也。或药用辛温然不得汗者,或汗出热不退者,或热退辄复热者,可知非单纯伤寒,乃湿邪为患矣。又若以清热解毒治之,湿乃阴邪阳化之物,寒凉太过,冰伏湿阻,如油入面,甚为难愈,终成杂症矣。

      湿温之治,首清湿邪,再清温热,香岩薛雪皆立此戒,此乃湿温之正治也。

      湿重于热者,偏表可予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湿邪弥漫三焦则予三仁汤。

      湿热并重者,予黄连温胆汤、王氏连朴饮,新冠症见吐泻交作者,可考虑连朴饮方;又湿热弥漫者,予杏仁滑石汤,湿热胶着者,予黄芩滑石汤。

      热重于湿者,予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三石汤、白虎加苍术汤。

      吴又可著《瘟疫论》,创达原饮法。雷少逸著《时病论》,创宣透膜原法。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可知湿温证治,蔚为大观,明清医家,卓尔不群。今疫情肆虐,可从湿温证治中寻觅消息,验之临床,或当有得也。

      05

      湿本半阴半阳之邪,湿邪致病,寒热两端,亦可随患者体质发生从化。肥白淡薄之躯属阴,湿易从阴化寒;黑瘦膏粱之人属阳,湿易从阳化热。寒化或热化,取决于中气之盛衰,要在太阴阳明也。阳盛者,易随阳明而从阳化热;阴盛者,易随太阴而从阴化寒。寒化者,忌清热解毒太过,需顾其阳气;热化者,忌辛热温补太过,需护其津液。此外,燥湿相混者亦有之。

      湿邪致病,既为寒热两端,湿病之治,则不可偏执于一端。辛温发汗太过,易风去湿存,炼湿成浊。清热解毒太过,易凉遏冰伏,湿凝伏邪。大辛大热太过,易化热化燥,湿愈粘滞。如此种种,皆非正治之法也。

      若论湿温之正治,应以祛湿为首要,清温则次之。不然,次第颠倒,必然坏病,酿生寒湿,终成杂证。香岩薛雪皆立此戒,今之学人不可不察也。

      06

      时下疫情,辛温发汗非绝对禁忌之法,然需谨慎使用。寒流席卷全国,症见身疼腰疼,骨节疼痛,一身尽疼。此时发汗,一剂汗出而热退,疼痛若失。案例全国多有报道,兹不赘述。夹湿者,可考虑经方之麻黄加术、麻杏薏甘,时方之九味羌活、羌活胜湿之属。

      又因体质各异,老幼有别,论治多有不同。

      素体阴盛者,发汗后汗多亡阳遂虚,转为咳嗽痰白清晰之症。

      素体阳盛者,发汗劫其津液,转为但热不恶寒之症。

      素体气血不足,营血亏虚者,汗后若不及时调治,则易邪入心包,诱发心律失常,乃至病毒性心肌炎等。

      老年人体质较弱者,发汗导致五脏阳气与阴液亏虚,甚则拔肾根,需及时顾护真元。一些汗出热退但不幸离世之悲剧事件,需引以为戒。

      如此种种,皆是一剂汗出热退后之注意事项。辛温发汗非绝对禁忌之法,然需把握好每一治疗步骤,因其所宜,随证换方,方不致失治、误治也。

      再者,冰伏郁火,发汗自可消融坚冰,然一味辛温,发汗太过,则牵引体内郁火,酿生烂喉丹痧等亦未可知。若清热解毒太过,则凉遏疫毒,易致伏邪,衍生坏病。由此可知,偏执寒温一端者,易顾此失彼,若由此导致变证坏病,实不可取也。

      07

      紫微洗世大疫临,

      千般百态触心窝。

      二兽本是圣人骑,

      怎奈世人惑邪魔。

      08

      沈谦益先生言:人心合天心,寒温成护法。

      余注:紫微洗世,大疫降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心含三毒,二兽成邪魔。人心合天心,寒温成护法。生机杀机,全在一心。故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断恶行善,离祸得福。此亦祖龙缺口之真谛也。

      王仕奇

      2022年12月28日于春城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王仕奇,写作过程中得到沈谦益老师指导,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编辑/百会。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百会按:沈谦益先生制定辟瘟、净秽、普济、辨治、急救等全套中医治疫方略(详见《传统中医治疫方略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普济层面拟定了万人一方、正邪两安的普化汤、普济方,经数万人验证,用于预防、治疗、愈后等效果很好,重要的是,服用该方的朋友,没有出现一些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远期疗效显著。

      注意,普化汤针对正病而设,如果患者前面经过挂水或用过一些寒凉药物,或者素体脾胃虚寒,这种情况下不能用普化汤,可以考虑普济一二线方。

      普化汤、普济方只是治疫的筛选行为,不是治疗疫病的终极方法,大量人员经过普化汤、普济方的筛选,成为非疫病人员,可以为后面需要随证治之的重病患者,争取尽早的关注。同时,可以节省医疗资源,避免医疗环境的崩溃。如果服用3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应寻求熟悉信任的中医生辨治,予以精细辨证治疗。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往下滑动查看普化汤反馈

      改良普化汤

      【方剂组成】

      升麻20g,鳖甲(炙)30g(打碎,先煎),秦艽20g,射干15g,生黄芪60g,柴胡15g,乌梅30g(带核重量),北沙参15g,青蒿30g(后下:停火闷泡15分钟或煎煮5分钟),桔梗15g,紫苑15g,陈皮15g,清半夏15g,地骨皮30g,苏叶20g,厚朴18g,生甘草15g,牛蒡子15g,马勃15g

      【煎煮说明】

      加水没过药1—2cm,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20分钟,放入青蒿,再小火煎煮5分钟,倒出药液,去滓温服。

      【服用说明】

      1. 以上为成人一天用量。如果首次用药症状没有大幅减轻,必要时可以一天两剂药,4小时服一次。(药渣可煎煮泡脚,充分利用,增加效用)

      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将一剂药作为两次用药的药量,阳性有症状的,日3夜2用药(即服用2.5剂),给足3—5天药量;阳性无症状的,日2夜1用药(即服用1.5剂),给足3天药量。

      2. 服药期间,如果有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需要用药到反应消失再停。如果呕吐得厉害,可以小口频服,或服用前先点按耳中穴。

      3. 服药期间及康复后,须清淡饮食,尽量避开生冷油腻,以防发生食复。

      4. 孕妇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老人、孩子用量酌减。

      5. 本方也可用于预防,原量一天一剂,连服3天(药渣可煎煮泡脚,充分利用,增加效用),没有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即可停药,如果有胃肠反应,需要用药到反应消失再停。如果不是家庭人员发病,可以2—3周以后,根据外面疫情情况斟酌再用一次。

      6. 原版普化汤依然可用,改良普济汤加强了咽喉问题。

      7. 普化汤针对正病而设,如果患者前面经过挂水或用过一些寒凉药物,或者素体脾胃虚寒,这种情况下不能用普化汤,可以考虑普济一二线方。

      8. 普化汤、普济方只是治疫的筛选行为,不是治疗疫病的终极方法,大量人员经过普化汤、普济方的筛选,成为非疫病人员,可以为后面需要随证治之的重病患者,争取尽早的关注。同时,可以节省医疗资源,避免医疗环境的崩溃。如果服用3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应寻求熟悉信任的中医生辨治,予以精细辨证治疗。

      9. 本方有安神功效,可以有效帮助缓解焦躁情绪,非常适合应用于辅助解决因为封控、隔离和对疫情恐惧等出现的大量民众情绪问题。

      王仕奇:时下疫情证治刍议,切莫偏执寒温一端 | 建木医社

      耳中,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耳廓内,即耳轮脚之中点,耳门孔上横梁取之,左右计2穴。

      普 济 方

      如果患者前面经过挂水或用过一些寒凉药物,或者素体脾胃虚寒,这种情况下不能用普化汤,可以考虑普济一二线方。

      「普济除疫一线方」

      藿香、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甘草、大腹皮、紫苏、半夏、白芷、桔梗(当前气运可加黄连丹皮)各等份。不发热加草果,发热加石膏(倍量)黄芩。

      上为粗末,每用15克,加姜三片、枣2枚,水煎服。

      以水200毫升(约一纸杯),大火煎至水开后,小火保持水滚2-3分钟,去滓热服。

      如果有条件,不用打粉,直接饮片煎煮会更好。上面每味药各15克,(石膏倍量30克)为一剂饮片用量。

      如果用科学中药颗粒剂,按浓缩比用药。老人、小儿用量酌减。

      【煎服说明】

      首次用药,如果症状大幅减轻,4-5小时再用药一次,症状基本消失后,巩固一到两天,每日服用两次药。

      如果首次用药症状没有大幅减轻,间隔1.5-2.5小时用药一次。直至减轻后按上法巩固。

      如果频服用药24-36小时后,症状仍没有大幅减轻,改用二线方,服用方法同前。

      「普济除疫二线方」

      圣散子方加味:

      草豆蔻(炮)40g、猪苓、石菖蒲、高良姜、独活、麻黄、厚朴、藁本、芍药、枳壳、柴胡、泽泻、白术、细辛、防风、藿香、姜半夏各20g、制甘草40g、枯芩20g、茯苓20g、杏仁20g、生石膏60g。

      上为粗粉,每服15克。煎服方法同一线方。

      如果有条件,不用打粉,直接饮片煎煮会更好。上面每味药量折合1/2,则为一剂饮片用量。

      临证要点:舌质不红绛者,用圣散子方。舌质红绛者,重症发热病人可用普济除疫一线方,生石膏3~4倍用量,酌加寒水石常量。

      如果频服用药24-36小时后,症状仍没有大幅减轻,请寻求熟悉信任的中医生具体辨治。

      文源:https://mp.weixin.qq.com/s/Og1kXH1FRwhncIyZPb361A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