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明医 明医 关注:3 内容:14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明医 > 正文
    • 明医
    •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华夏中医人  谦和既济LoontaDC  2021-09-27

      逝去的医道(1)__张锡纯的自学成医之路

      Loonta数据中心  2020-03-24

      张锡纯(1860年-1933年),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34岁)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遵父命改学医学。自学中国古代四大金典和名医著作,并且也开始接触西医学术思想。

      (45岁)1904年,中国废科举制,兴办学校。张锡纯成为家乡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老师。(在此期间一边教书,一边苦读医书,还陆续接诊一些病人。在此时期张锡纯先生的医学理论逐渐变的成熟)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50岁)1909年,完成人生主要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初稿。到知天命的年纪张锡纯才发现自己需要一辈子去做到事,逐渐的把重心从教学变成学医。并且在此期间治好好许多疑难病例,名医名称逐渐享誉家乡。

      (52岁)1911年曾应驻军统领之邀,专职任军医正。从此张锡纯开始了自己专业行医的生涯。并且逐渐把自己的所得写入书中,使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逐渐的趋于成熟。

      (59岁)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张锡纯担任医院 院长。自此张锡纯不断的接触一些疑难病例。可以成为中国第一所中医医院 的院长,可见张锡纯先生的医学理论是非常厉害 的。

      (69岁)1928年春,张锡纯先生到达天津。开了一个医馆并且陆续收徒,教授自己的中西医汇通理论。并且认为以中医为主并且加入西医的理论,传播他人。以后很多的医学大家都受到此学术的影响。

      (74岁)1933年逝世。

      最遗憾的是经过文革,先生医书失传较多。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张锡纯先生的学术思想可以在当时被广为流传,以至于在后世仍然被中医学子所接受,有以下原因。

      1、张锡纯先生从中年才开始自学医书,并且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师承派系下,可以独立接诊并且成为名医。足见其医学高超

      可见只要想学,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2、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下。中医都被当成糟粕被嫌弃,而西医反而成为主流医学(比现代还厉害,因为当时有很多名人都公开说中医是糟粕。甚至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所以在当时环境下的名医肯定医书非常厉害。

      3、学有所成之后把自己的医术全部写入文章,并且收徒传授自己的医学理论。没有私心只为可以传播医学。

      4、还有一种说法,张锡纯先生绝对不是中年学医的,他自幼学习之余就读医书,只是志向在科举!少年(自称“弱冠”)就帮助身边人看病。后科举不第随改从医,中草药、经络穴位、西医(当时)、解剖都很精通。留下了经典宝贵的著作!

      解释:少年时都有涉猎,只是志向不在医途。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学医入门很快。


      逝去的医道(2)—— ‘血症论’大家_唐容川

      Loonta数据中心  2020-03-29

      唐容川(1846-1897),四川人,清代医学家、经方家。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最有名处是对血证的论治有突破见解。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39岁)1884年著有《血证论》8卷。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影响。

      唐容川小时候,由于父亲体弱多病,在学习四书五经准备科举之余,也就自学医书为自己的父亲治病(可能是在当时他周围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好大夫治自己父亲病)。但自己治疗一段时间后,父亲病情恶化。先吐血,后有下血,这是他从没有在书上看到的内容。于是,只要遇到有关血证的记载,便反复琢磨,听说本乡杨西山写的《失血大法》而门人藏起不传,唐容川便多方购求,好不容易得一览。但他看后大失所望,未能精详,用它治病,也少有成效。

      因此大失所望后,转而向经典著作求,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触类旁通,有了感悟之后,用于临床疗效较好,疗效比较好。但是他父亲因血证病而死,成了他一生的痛。而他妻子不料又得了血证。他便亲制方剂,最后把他妻子的血证治好了。由此,他深深感到,‘不为良相,则为名医’,所以为了弥补在血证研究上的所得,他专门写了血证的专书。

      逝去的医道:张锡纯、唐容川

      他为本书可以以后能救后世血证患者而感到自慰,以弥补他未能救治父亲的伤痛。

      (44岁)1889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开始做官生涯。但是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既读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还不如不读。

      (47岁)1892年著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西医所擅长是从形体去解剖研究人体,看到即时实体。

      在内科的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中西融合,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学科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对之后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较大。


      (48岁)1893年另有《本草问答》两卷,议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 《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 则是对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论浅注》两书的删补、正误,并合中西医之说而成。

      以上五书合称《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在维护中医,融合西学的同时,认为宋元以后的医学水平不如《伤寒论》以前。

      可以看出

      1:唐容川因为父亲的病而学医,可能是是他找不到好大夫只能把自己把成好大夫。

      其实很多大家都是因为治疗自己亲人病才学的医。

      2:短暂开挂的一生。唐容川先生52岁卒。虽然去世比较早但是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经典。

      3:主要贡献,详细汇总和阐明了血症这一类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属于填补了前人没有的空白

      4:论证了三焦经的走向。以前我们都知道有三焦经但是不知道在那是什么?

      “西医不知肾系即是命门。生出板油连网,即是三焦。肾开窍于二阴,故前阴缩而大便秘。三焦经绕耳”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