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明医 明医 关注:3 内容:14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明医 > 正文
    • 明医
    • 岐伯生平之岐伯其人

      据今五千年左右的上古时代,人们陆续告别了渔猎,开始定居生活。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医药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继伏羲、神农之后,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民族在西北地区崛起。传说黄帝为了医治人民的疾病,经常召集一些医学家在“明堂”讨论医学理论,研究有关疾病的诊治问题,岐伯就是第一位被邀请与黄帝对话的医生。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一、岐伯其人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有关岐伯的具体情况,汉代以前的史书记载不多。

      《史记·封禅书》、 《汉书·郊祀志》虽见有岐伯之名,然而并非医学家。 《汉书·艺文志》曾提到《黄帝岐伯按摩》一书, 《汉书·古今人名表》中也把岐伯作为黄帝的臣子之一,但具体生平事迹均未见记载。

      至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一书中,始见有关岐伯的较为具体的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伯尝昧草木,典主医疾,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南谧还在其为《甲乙经》所作的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据此可见,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兼医药顾问,而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一书,则是黄帝与岐伯等人讨论医学的著作,故称之为《黄帝内经》。

      实际上,在一部《黄帝内经》之中,岐伯是出场最多、说话最多的主讲者,而黄帝则象一位语气谦卑、好学喜问的小学生。

      今本《素问》七篇大论中除第一篇外,其余六篇全是岐伯的议论;而前六十五篇以及七十二至七十四三篇中,基本上全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灵枢》中,除伯高见于8篇,少俞、少师、雷公各见于3篇外,其余凡有应对问答者,也多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如此看来,《黄帝内经》其实应该是“《岐伯内经》”,或者是“岐伯讲给黄帝的内经”。无怪乎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其一部流传甚广的医学门径书《医学三字经》中说:“以之始,本岐黄”。陈氏虽然没有去掉黄帝,但把岐伯置于黄帝的前面,看作是中华医学的第一创始人,显然是别有深意的。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从《内经》的有关记述可以看出,黄帝对岐伯是非常尊重的。《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一开篇就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这里所称的“天师”,据考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这在与黄帝对话的其他医生中是绝无仅有的。譬如从《素问》第七十五篇就开始出现的雷公,只不过是黄帝常常教诲的学生罢了。黄帝对岐伯的医学理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内经》中常常可以看到黄帝在听完岐伯讲课后“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并赞叹曰“善”,曰“善哉”,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等等。黄帝还在许多场合表示要将岐伯的理论作为“重宝”,“著之玉版”,“藏之于灵兰之室”,以传之后世。如《灵枢》玉版第六十篇,黄帝在听完岐伯关于针刺的作用和禁忌的讲课之后说:“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岐伯也是有老师的。据《古今医统》等书的记载,岐伯的老师是上古名医僦贷季。该书中说:“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也有称僦贷季为神农时人者,如南宋人罗泌所著《路史》中说:“神农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剂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僦贷季的情况,汉代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没有什么记载,《内经》中曾出现过一次,还是岐伯自己提到的。《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中说:“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根据唐代研究《素问》的权威王冰的解释,岐伯在这里所说的“先师”,就是其“祖世之师僦贷季也。”请注意,岐伯在僦贷季前面用了“上古”一词。结合其他记载,岐伯把僦贷季作为自己的老师是没有疑意的。但这种师承关系,只可能是遥传,而非嫡传。因为僦贷季和岐伯之间的时间跨度,毕竟太大了些。

      关于岐伯的籍里,宋代以前记载无多。《路史》中说:“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冶道。”,“时岐伯已百余岁。”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岐伯籍里问题的最早资料,虽仍嫌晚了一些,但亦弥足珍贵。掘笔者考查,“岐”本为山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书经·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传:“三山皆在雍州”。 《诗经·大雅·皇矣》:“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水西浒,至于岐下。”可见岐山的地名已相当古老。岐不仅是地名,大约在上古时代,岐也作为姓。《通志·氏族略》: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之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这是把岐伯和岐山联系起来的又一佐证。已故当代著名医学家黄竹斋先生也曾明确指出:“案岐,国名。伯,爵号。岐伯者,盖黄帝时之诸侯,通天人之利而精于医道者。故帝崇之以天师之号,咨之而作《内经》。我国治疗原理之学,渊源于此。”黄氏并注曰:岐国、岐地,属今之岐山县西北古之岐城遗址,因山而名,古今未变。岐山历史悠久,土地肥美,水源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于先民生存和繁衍。所译岐伯隐居于此,研究医学;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几经迁转,才把岐山作为立国的根据之地,均非偶然。在尚未发现新的异议资料之前,笔者以为,岐伯的籍里应为今陕西岐山。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岐伯是黄帝时代居住在岐山的一位名医,也是第一位与黄帝对话的医生。它师承上古名医僦贷季,对本草药性、针灸按摩、脏腑经络等医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即托名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而作。而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称名医为“岐黄再世”,盖源于此。

      岐伯的故乡陕西省岐山县,是《诗经》中曾经赞美过的地方,它北倚黄土高原,南临秦巴山脉,厚厚的黄土从北向南,埋藏着几多先哲圣贤;滔滔的渭水自西向东,吟唱着几多古今盛衰。岁月的流逝,已使人们仅知此地有周公之兴,诸葛之败,而不知还出现过岐伯这样一位曾经与黄帝对话的天下第一国医。岂不哀哉!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不要忘记逝去的先哲,民众的素质就会好起来。本文今天重提千古旧事,呼唤人们久已忘却的记忆,追念中国传统医学的第一人,其目的正在于此。

      (本文曾在1998年陕西医史学会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后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1998.11.30,第3版,发表时有删节)


      岐伯-百科词条

      中国上古时期医学家

      唻洎岐頭伯,筿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目录

      1人物生平2主要成就医学文化
      3个人作品4史籍记载5后世纪念岐伯庙
      岐伯宫6人物评价7人物争议籍贯之争

      8艺术形象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西至于小崆峒(今岐山“孔头沟”的方言转音)问道,见西北雍州(今凤翔岐山)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是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主要成就

      医学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岐伯雕像

      褚征《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1]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这些氏族此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现多项发明创造,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已具备。《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络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1]
      2、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4唻洎、创立頭筿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倡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文化
      《隋书·音乐》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
      《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这些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期有岐伯其人,是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不但懂医,博学多才,而且通晓音律,作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著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书。

      个人作品

      著作
      备注
      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
      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
      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
      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
      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
      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
      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史籍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
      《资治通鉴》司马光
      《隋书·音乐》魏征

      《通志》郑樵

      后世纪念

      岐伯庙
      《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宫
      地处川北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公里。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

      在盐亭县西北,有许多岐伯文化遗迹,如岐伯庙、岐伯堂、岐伯宫、岐伯村、岐伯坝、岐柏树等。在盐亭西北的柏梓镇一带(含11个乡镇),中草药繁多,是古代的药谷。与岐伯、中药有关的民间集会有药王庙会、药王节、菊花节等,还有许多关于岐伯的民间传说。

      人物评价

      《黄帝经世素问合编》:“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人物争议

      籍贯之争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年代
      电影
      扮演者
      2015年
      《战神蚩尤》
      吕士刚
      陇剧电影《医祖岐伯》
      尚小丽


      古代医家:岐伯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古代明医:岐伯,名医始祖,黄帝的老师(医官)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黄帝西至于小崆峒(今岐山“孔头沟”的方言转音)问道,见西北雍州(今凤翔岐山)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医学贡献

        褚征《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这些氏族此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现多项发明创造,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已具备。《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2、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4、创立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文化贡献

        《隋书·音乐》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

        《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这些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期有岐伯其人,是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不但懂医,博学多才,而且通晓音律,作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著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书。


      中华民族名医像——岐 伯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名叫公玉带。有一天,他向汉武帝宣称,自己不仅可以看见神仙,还能跟他们求得不死药,学习化石为金之术。公玉带看到的仙人中就有岐伯。后来,司马相如也因为了解汉武帝的喜好,作了一篇《大人赋》,描写了“大人”和众仙一起畅游的景象,其中提到的十八位神仙中也有岐伯之名。

        与黄帝对话的人

        在古文献记载中,岐伯是一位音乐家。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在大战最关键的时刻,一时间号角声响,战鼓雷鸣,震天动地,士兵为之鼓舞,敌人闻之丧胆,黄帝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原来,为了鼓舞士气,黄帝命岐伯发明了号角和战鼓,它们是用来鼓舞士气、讥讽敌寇的重要作战工具。此外,岐伯还创作了中国最早的军乐——号角曲《龙吟御》。这首乐曲慷慨激昂、悲壮雄浑,砥砺士气。不仅如此,据传,岐伯还发明了多种乐器,如鼓、角、镯、铙、灵鞞、神钲、短箫、钟等。

        岐伯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家。据《汉书》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大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据传,岐伯喜好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现象,且多才多艺。黄帝在一次访贤时见到岐伯,听他讲述治国之道,被他的才学折服。岐伯从此得到黄帝的重视,黄帝尊他为“天师”,并委以重任,共谋治国方略。后来,黄帝见到百姓为疾病所苦,心存怜悯,便请岐伯研究医理,致力于医学。为此,岐伯四处寻访良师益友,品尝草木之滋,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医术脉理的名医。他与黄帝坐在一起对话,共同探讨医学问题,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根据二者的问答内容整理而成,因而“岐黄之术”成为中医学的代称,岐伯也因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然而,医史学家李经纬教授指出:岐伯并不是黄帝时期的臣子,他是西周时期的医学家。西周统一以后,周公撰著《周礼》,周文王在伏羲氏画八卦的基础上作卦辞,而后有了《周易》。在这种情况下,岐伯召集了多位医者共同探讨医学问题,构成了《黄帝内经》的大部分内容。后世为了凸显《内经》的价值,将其托名为上古时期的黄帝所著。岐伯的“岐”是指陕西岐山,“伯”是对老人的称呼。岐伯是当时人们对德高望重、医术高明老者的尊称,并不是指某一个人。

        岐伯故里今何在

        时至今日,关于岐伯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岐伯是哪里人?岐伯文化源于何处?目前有陕西岐山、甘肃庆阳、四川盐亭三种不同的观点。

        “岐山说”的依据是南宋罗泌所著的一本书,叫作《路史》。书中记载:“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岐山说”的观点认为:古人常常依地名为姓,岐伯以岐为姓,岐又作“歧”,本意是指山有了分岔,正如岐山的山形山势。所以说岐伯应该与岐地的起源有关系。上古时期,部族多以山水地名为姓,那么岐伯以“岐山”和“岐水”为其姓,这就是最为直接的依据。岐伯被认为与岐山有联系,就在于“岐”字的关联。

        “庆阳说”的依据是宋代地理书《舆地纪胜》,书中记载:“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尝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这里的“郡”指庆阳府。从这本书开始,岐伯被认为是庆阳人。《明一统志》也沿袭了相同记载,认为“岐伯,北地人。”这里的“北地”属庆阳管辖。到清乾隆时的《庆阳府志》承续了这种说法,还建庙予以祭祀。

        “盐亭说”的依据主要是当地的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岐舌国”。岐舌国是远古岐姓人组成的岐姓部落,岐伯姓岐,所以是此部落的首领或贵族。岐舌国与现在的盐亭距离不远,因此推断岐伯故里在盐亭。第二个传说是嫘祖。盐亭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据传,岐伯是嫘祖的舅父,因此也是盐亭人。当然这两个传说的依据稍显不足。

        为何各地都要证明自己是岐伯故里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岐伯是中国医学文化中不可磨灭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岐黄文化“代言人”

        尽管属于岐伯的时代已经远去,岐伯究竟是人是神还是仙,都已经无法深入考证了,但是岐伯对医药文化的贡献和意义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古代医药文化的创始人和代言人,岐伯对医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尝味草木,深明药性;研习经脉,教制九针;剖腹蠲肠,熟识解剖;熏香防疫,兴起灸焫;运气养生,健体防病。尤其是他与黄帝论医,解答黄帝问难,医学理论被娓娓道来,医学体系由此奠基。《黄帝内经》因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医学问答内容而被后世尊为医书之祖,它不仅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旁及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

        岐伯还是一位养生大家,他将上古时期养生家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为道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纪》记载:“其师岐伯,明于方士之言,医者宗焉。”他注重养生防病的理念,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他以治理社会来比喻治病防病,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加以详细系统的阐释,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上古医学名家,岐伯还为后世留下了《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等著作(已佚)。

        岐伯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国医学文化的象征,是值得被铭记并大力弘扬的伟大人物。

      作者/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