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聚友 中医聚友 关注:12 内容:70

    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秘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中医聚友 > 正文
    • 中医聚友
    • 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秘密

      伤寒论核心秘密

      第一节:六经形层­

      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第二节:六经气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中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第三节:六经关键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第四节:六经部分

      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隔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第五节:六经病证

      太阳标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

      太阳本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秀按: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总以发汗为出路,利水为去路。若非水蓄而血蓄,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太阳中见证: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清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仲景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必其人肾气先虚,刚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太阳兼证:兼肺经证,鼻塞流涕,鼻鸣喷嚏,咳痰稀白,甚则喘而胸满;兼脾经证,肢懈嗜卧,口腻腹泻;兼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少阳标证: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少阳本证: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秘密

      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错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恼;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阳明中见证:四肢烦疼,口腻而淡,脘腹痞满,便如红酱,溺短数热,甚或小便不利,便硬发黄,黄色鲜明,或斑点隐隐发而不透,神识模糊,躁扰异常。

      阳明兼证:兼肺经证,头胀心烦,脘闷嗽痰,痰色黄白相兼,喉燥,渴饮。苦热壮、胸闷、呕恶、足冷者,将发痧疹;若胸胁滞痛、咳嗽气喘者,肺多伏痰。兼心经证,嗌干舌燥,口糜气秽,欲寐而不得寐,或似寐而非寐,甚则郑声作笑,面色娇红。兼肾经证,口燥咽干,心下急痛,腹胀便闭,或自利酸臭水。兼包络证,口燥消渴,气上冲心,膈上热痛,神昏谵语,甚或晕厥如尸,口吐黏涎。兼肝经证,脘中大痛,呕吐酸水,或吐黄绿苦水,四肢厥逆,泄利下重,或便脓血,甚则脐间动气,跃跃震手。

      太阴标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或一身尽痛,四末微冷,甚则发黄,黄色晦暗。

      太阴本证: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即渴亦不喜饮,胸脘痞满,嗌干口腻,热结则暴下赤黄,小便不利。若腹痛烦闷,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多挟痧秽。

      太阴中见证:腹痛痞满,呕吐不纳,大便胶秘,小溲不利,或下赤黄,或二便俱闭,发黄鲜明。

      太阴兼证:兼心经证,神烦而悸,汗出津津,似寐非寐,或不得卧;兼肝经证,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即呕酸吐苦,胸胁满疼,甚则霍乱吐泻。

      少阴标证:肌虽热而不甚恶热,反畏寒战粟,面赤目红,咽痛舌燥,胸胁烦闷而痛,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泄利下重,甚或躁扰谵语,自汗指厥。

      少阴本证:肢厥四逆,腹痛吐泻,下利清谷,引衣蜷卧,喜向里睡,甚则面赤戴阳。

      少阴中见证: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腹痛干呕,面色娇红,咽痛口燥,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甚则烦躁欲死,扬手踯足,或欲坐卧水中。

      少阴兼证:兼肺经证,微见恶寒,发热不已,咳嗽不渴,咯痰稀白,身静蜷卧,似寐非寐;兼心包证,初起发热,即神呆不语,欲寐而不得寐,心烦躁扰,口干舌燥,欲吐黏涎而不吐,身虽热仍欲暖盖,或目睛上视;兼脾经证,初虽头痛恶寒,继即发热不止,口燥而渴,一食瓜果,即腹痛自利,脘满而吐;兼肝经证,初起口干舌燥,心烦恶热,即吐泻如霍乱,陡然神识昏昧,虽醒似睡,手足瘛疭。

      厥阴标证:手足厥冷,一身筋挛,寒热类疟,头痛吐涎,面表目赤,耳聋颊肿,胸满呕逆,甚或男子睾丸疝疼,女人少腹肿痛。

      厥阴本证:口渴消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泄利下重,误下则利不止,或便脓血,甚则晕厥如尸,手足瘛疭,体厥脉厥,舌卷囊缩,妇人乳缩,冲任脉动跃起震手。

      厥阴中见证:头晕目眩,口苦耳聋,乍寒乍热,寒则四肢厥冷,热则干呕渴饮,呕黄绿水,或吐黑臭浊阴,或兼吐蛔,甚则蛔厥,两胁串痛,或痉或厥。

      厥阴兼证:兼肺经证,气咳痰黏,胸痛串胁,甚则咯血,或痰带血丝血珠;兼心经证,舌卷焦短,鸦口嘬嘴,昏不知人,醒作睡声,撮空上视,面青目紫;兼脾经证,脘满而吐,腹痛自利,四肢厥逆,渴不喜饮,面色痿黄,神气倦怠;兼胃经证,胸脘满闷,格食不下,两胁抽痛,胃疼呕酸,饥不欲食,胃中嘈杂;兼肾经证,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喘息短促,气不接续,手足厥冷,腰膝酸软,男子足冷精泄,女子带下如注。

      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个定义:现代西医更趋近于化学医学,而中医更趋近于物理学医学。用现代的观点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和动力设备都是以消耗热量作为生命基础的,热量支持了生命体的行动和生存。对于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热量和水分,对应的就是中医常说的寒热燥湿。

      太阳光提供的热量和能量支持了地球所有生命的生存和维系。水分则是所有生命的载体,人体大约有70%的成分都是水。从另一个维度看,自然界的水有规律的流动、蒸腾(雨、雪、风、霜),河流、海洋、进入土地,塑造了生命。

      和所有的动力系统相似,人类依靠热量得以生存。人体一边产生热量,一边消耗热量,一边把不能使用的热量散出去。任何的动力系统的热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即不可能把产生的热量全部使用掉,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分。例如汽车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只能利用大概不到40%,其他的60%不能被有效使用,只能通过循环冷却系统排热到环境当中)。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带动氧气燃烧产生热量。这些热量用来维持体温、消化食物和行动思考,不能被利用使用的热量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代谢通过皮肤排到环境中去。

      和其他动力系统不同的是,人体产生热量和散出热量几乎都是依靠良好的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氧气通过肺进入人体在肺泡中和血液混合,进入心脏后在心脏的压缩下通过动脉血液带到身体去,氧气燃烧人体贮备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释放出热量来。这些热量维持了人体主要的生理代谢和生理作用,并支持躯体行动。同时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也通过血液流动和循环带走不能使用的热量(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营养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最后通过血液流动带动这些热量带到皮肤表面散出去。因此健康的人体皮肤通常不怕冷,但摸起来却是凉的。这反应了人体的产热效能高,散热效能也好,身体循环系统运行正常。

      一旦人体的血液量匮乏,人体捕获氧气的能力也会不足,身体的循环效能就会下降,产热效能和散热效能都会下降。人体的循环系统依靠热量来推动运行,产热效能下降会导致人体循环代谢能力下降,出现以“正虚”为特点的疾病,散热效能下降会出现以“邪盛”为特征的实证,不能有效散出去的内热会对人体造成灼烧和破坏。

      人体的热效率越差,则意味着人体血氧循环产生的热量被利用的越少,被浪费的越多。可被利用的热量少,则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差。浪费的热量滞留在人体则会对人体产生破坏性,灼烧人体的脏腑组织变成所谓的“痈疽”,即损伤人体的组织。

      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产生热量以及发散热量的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充足的血液量带动氧气供应到脏腑组织,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产生的热量推动脏腑组织运动,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又需要血液的流动带走。就如同自然界河水的流动,从上游带来能量,又把能量传递给下游。人体心脏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达5升。如果人体血液量变少,捕获氧气和输送氧气的能力就会变少,身体的产热能力就会减少,身体就容易变冷,就是古人讲的“寒化”。身体靠热量支持生命运动和消化吸收,肠胃必须有足够的温度才能让食物和水分留在身体内,温度过低就会导致腹泻,食物和水分从身体内流失。血液是水分和食物吸收转化而来,食物和水分流失后进而就会导致失血。一旦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血液减少,血液流动的速度和效率也会降低。血液流动效率降低,身体内不能被有效的使用的热也会滞留在体内,出现所谓的“热化”。“热化”会损伤灼烧人体,让人体的脏腑组织质量变差。

      很多《伤寒论》的大家说,仲景的核心思路“存津液、保阳气”,实际上简化来看,就是人体血液和血液循环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很快透析《伤寒论》的核心思路,现代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学习并使用。譬如:

      容易感冒的人通常是血液量比较少、循环效能较差的人。因为血液量少,所以身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差(氧气主要靠血液当中血红蛋白结合),因而身体产生的热量少,到达皮肤的血液量就少,所以皮肤的温度低,所以怕冷。因为到达皮肤的血液量少,所以通过皮肤散热的能力也就差(人体有86%的余热是通过皮肤散出去的)。这类体质很容易出现身体怕冷,而又皮肤又容易发烫。反过来说,身体产生的热量少,推动血液循环的能力也就差,血液流动越慢,人体又容易缺氧,产生的热量又散不出去(身体出现乏力,又容易积蓄内热)。

      所以,身体差的人本来身体温度就低,一遇到冷风吹到身上,血液循环马上变慢。血液循环变慢后,单位时间获取的氧气量就会减少,缺氧后身体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身体依靠热量驱动人体行动,所以就会出现疲倦、没有足够的热量消化食物,没有胃口。另一方面,冷风吹到身上后,血液循环变慢,体表上的血液内收到体内,血氧燃烧后一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也会多余的积蓄在身体内,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就会出现发烧。

      《伤寒论》的第一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指的人体的皮肤之表,人体受寒,血液循环变慢,热量不能有效从皮肤散出去,所以出现脉浮,“恶寒”是因为血液循环变慢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导致。

      麻黄汤的机理实质上是在鼓舞人体气血到达体表,加强人体循环系统,让身体获取足够的氧气,并把积蓄的内热散出去。

      而桂枝汤则是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并补充津血,让津血充足到达体表改善体表的血氧循环,这样可以恢复毛孔的正常开合。

      身体较强壮的人,身体内的组织、细胞比较有营养(例如小孩,壮年人,看起来每个细胞都是水嫩新鲜的),贮存了足量有效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血氧在身体内燃烧可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因此身体相对不容易“寒化”,容易出现散热不足导致的“热化”病。

      身体虚弱的人,皮肤肌肉、组织萎缩干涩,身体血液量匮乏。血氧燃烧值不高,很容易出现以缺氧、缺血的“寒化”症状。《伤寒论》用到四逆汤时,通常是腹泻。四逆汤中的炙甘草可以维护人体的津液,从本质看,津液就是人体实现循环运动的载体,一旦缺少津血,循环体就缺少载体。干姜、附子实际上是在提升人体的“热功率”,身体的温度高了,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血液流动变快通过肺和全身,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就会提高。

      《伤寒论》所说的三阳病,突出体现人体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为典型主要矛盾,通常也伴随着津血被内热消耗的问题。像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都是用来补充身体水液的。而麻黄汤、大青龙汤、麻石杏甘汤等都是发散身体内热的。

      《伤寒论》所说的三阴病,通常可能是身体平时血液不足,产生的热量不足。外邪入侵人体造成血液循环快速削弱,出现以缺氧、缺血为主的产生热量不足,身体变冷(手脚冰凉是《伤寒论》最常见的描述特征)的典型矛盾。

      炙甘草汤这些药物是用来补充人体血液的,血液量增加人体血氧循环就会提高,身体就可以产生足量的热量,脏腑的机能也会因为血液增加而得到改善。这样身体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小建中汤这些药物则是提高身体内循环的,内循环提高后身体热效能就会提高。肠胃的温度暖起来,胃口就会改善。

      少阴系统通过心肾的协同作用进行血液内循环,心脏足量运动给全身输血实现血氧循环,肾脏过滤血液提高人体的“热效率”和燃烧值。四逆汤这些药就是通过温暖的方法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人体的热效率,以增加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也可以间接改善肠胃的热效率改善吸收,为进一步提升血液的造血能力做铺垫。

      厥阴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藏血系统,人体的能量就是贮存在血液当中,如果厥阴系统平时贮存的血液充足,则疾病即使发展到厥阴也可以做“最后的反击”,如果人体血液量非常匮乏,则很难有效组织起“绝地反击”。

      古人的说话比较抽象,也没有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现在解读《伤寒论》的所有书籍、大学教材几乎停留在“以古释古”的语境当中,和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语言习惯严重脱节。

      我们用现代物理学视角、热力学和结构力学的视角来解读透视《伤寒》,则会发现大道至简,令人眼前豁然开朗,学习《伤寒论》自然不费太多力气。举一反三又会发现,无论是新冠肺炎、高血压、还是肿瘤,其原理不过大抵如此。无非是人体热效率、血氧循环、产热、散热、载体(津血),人体主要系统的质量,等几个核心要素构成而已。

      伤寒病通常不需要检测,这怎么说呢?我想,没有人感冒之后,自己却不清楚吧?每个人在感冒发烧之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许多毛病,却都是在感冒之后发生的。

      通常,有经验的中医师,只要依照症状,甚至不需要把脉就可以把伤寒的证摸清楚了,迅速开一帖中药就可以解除伤寒证。因此要治疗伤寒病,必须要熟悉伤寒论,这是至今没有机器可以替代的。

      一个熟悉伤寒论的中医师,甚至可以透过远距问诊,就可以开出药方,完全不需要把脉,这是确实可以达成的。有人会问,看中医一定要把脉,不把脉就不叫中医,这是不懂中医的人说的。

      我常说,一个修车很有经验的人,遇到坏掉的车,是要依照修理手册程序来一一检查车体的每个部份,还是依凭修车多年经验直接找出问题呢?一个善于修车的人,会依照车主的描述(例如:无法发动),去主动寻找第一个可能原因(例如更换火星塞),而不会依照传统程序,一个一个找吧?

      同样治疗伤寒病也是一样,一位熟析伤寒论的中医师,随时可以把整本伤寒论治疗系统了然于胸,只要确认是因为伤寒所造成疾病,大部分的时候,只要透过问诊就可以开出药方,而且精确无误。大家不要以为看中医病一定要把脉,那就大错特错了!

      前几天就有一个通过微信问诊看病的一个新冠阳性患者,而且这个患者还不是直接微信咨询我,而是通过她的朋友微信向我转述病情,当时症状是发热、怕冷、头痛、屁股疼、腿疼、嗓子痒、还想吐、口不干不渴、微汗出,吃了布洛芬,一直不退烧,根据症状表现就是典型的太阳伤寒病,以《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治疗,一副药后烧退,疼痛大减,后来她老公也感染,症状和她几乎一样,她就按原方让她老公也喝了一付,同样效如浮鼓!两个病人都只是单纯问诊治病,治疗效果丝毫不差!当然,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不是伤寒所造成的,因此需要透过把脉这种脏腑的理论来辅助。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尤其对伤寒系统而言,更是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愈多的信息对治病的辅助愈大,望诊、闻诊、切诊也相对重要。如果真的时间环境不许可,问诊将是最重要的一个诊断依据。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发布于 2023-10-05 22:55

      文源:

      首页 – 知乎 (zhihu.com)

      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秘密 – 知乎 (zhihu.com)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