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治新解,原来古人都想透了
2024-07-11
中医历来都有六不治的说法,可以追溯到战国扁鹊时代。
扁鹊的六不治说法: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是这样的。
1、医闹不治,治不了;
2、有医保都舍不得掏钱的财迷不治;
3、智力有问题没有监护人的不治(都不懂穿衣吃饭,也算是智力残疾吧?)
4、治病不治命,脏器衰竭的不治;
5、无法服用药的不治,一般指难以服药的,不治;
6、信巫术跳大神的,不信医生的,不治。
早年太年轻,读到这些条文的时候,总是笑笑而过。
这些所谓的中医,这个不治,那个不治,是不是不会治啊?
其实,现在的医院,或者一些医疗机构,也是立了很多规矩的。
比如第一条,惹上医闹,谁都怕,这条就不多说了。
第二条,其实还是有些说法的,要钱不要命的人,其实不少。
凭什么就要轻财啊,赚钱多不容易啊,难道治病就需要不惜代价吗?
其实,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难建立的,而且医患之间,也都是初次见面,甚至是患病了,情况很紧急。
这个时候,建立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工价,就是金钱。
谈钱伤感情,但是谈感情,它也伤时间啊。
于是政府就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四五条,仔细想想,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环境条件不允许。
说到底,第六条很值得说道,不治不信者,这才是最关键的。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啊,在哪里都是大问题。
以前会说,如果患者不信任,那么医生你就耍宝,露两手让患者信就好了。
同时,医生也会反问一个问题,患者来找我治疗,难道不是看到过之前其他人的效果吗?
难道是看到电视广告直接过来的。
如果,患者已经看到过其他患者被治疗的情况,为什么还不信任呢?
如果,那样还不信任的话,我继续翻跟斗变戏法耍宝,他就会信吗?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于是,随着问题的刨根问底,就来到最初开始第一个信任的患者了。
那么,谁是第一个信任的患者呢?
哦,你说的初恋吗?
还是,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老板问工作经验的问题。
很显然,这些问题都很扯皮,但是我们可以互相退一步的放过对方。
不信任就不要去找他治疗,那样不仅浪费大家的时间,最关键还耽误了患者本身的病情,总之就是劳民伤财的一个事情。
至于医生也是需要反省的,为什么人家不找他,是不是要多看看书,提高一下本领什么的,有空洗菜的时候,挑几根葱管摸一摸,练练把脉的功夫,才是正途。
关于医患关系,关于人类的健康问题,对华夏文明这样深厚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甚至更早就系统化的想清楚了。
后世的人,基本上不是站在批判古人智慧的高度,而是在对照古训检查自己的智商的角度。
换个视角,一目了然。
六不治的出土,也是代表古代的医生,也许在处理人际关系缺少心眼,也许是钻研医术太耗费时间了,毕竟古代也没有电脑,当然也可能是医者对那些死脑筋的徒弟徒孙们的一种善意保护。
特别说明,本文纯属调侃,仅在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增添微薄之力。
END
毕竟古代只要求盗贼匪徒不杀医生,但没有要求不讲理的平常人不杀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