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表吐涌类药物
-
麻黄:发汗解表,入足太阳经,启手太阴之皮毛。
-
细辛:温经散寒,治疗少阴头痛。
-
柴胡:少阳专药,调和气血,解表散热。
-
葛根:解肌发表,生津止渴,适用于阳明胃热、脾渴。
-
升麻:升阳举陷,补脾胃之阳气,引药上行。
-
葱白:通阳发表,散寒解表初起。
-
瓜蒂:催吐寒饮,宣上通下,适用于胸痞满。
二、温热类药物
-
桂枝:调和营卫,通阳发汗,虚实两便。
-
附子:回阳救逆,温阳散寒,适用于大热厥逆。
-
干姜:温中散寒,助阳回脾,止呕温中。
-
生姜:散风寒,行脾津,止呕温中。
-
吴茱萸:大温三阴,止寒痛,温中散寒。
-
川椒:温中散寒,引肾逆归经。
-
巴豆:泻下逐水,适用于癥结积滞。
-
厚朴:行气消痞,燥湿除满。
三、平补类药物
-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适用于气虚脱症。
-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兼有止汗作用。
-
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补真阴。
-
当归:补血活血,散寒止痛,调经要药。
-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炙用补中益气。
-
萎蕤(玉竹):养阴润燥,代参芪健脾补气。
-
粳米:益脾胃,补下元,健土胜水。
-
阿胶:润肺止咳,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适用于寒痰咳嗽。
-
杏仁:降气润肺,止咳平喘。
-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
麻子仁:润肠通便,适用于阳明燥热便秘。
四、泻热类药物
-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大肠热证。
-
黄连:清心泻火,燥湿解毒,治中焦湿热。
-
栀子:泻火除烦,利湿凉血,适用于湿热黄疸。
-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退虚热。
-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适用于阳明热盛。
-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虚热证。
-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
芒硝:软坚散结,润燥通便。
-
香豉:宣散表邪,除烦开郁。
-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治疸。
五、利水渗湿类药物
六、收敛固涩类药物
七、活血化瘀类药物
八、祛风止痉类药物
总结《伤寒论》中用药灵活多变,强调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理解各类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效,有助于深入领会经典方剂的组方原则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