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心得常识 心得常识 关注:7 内容:149

    这些药可诱发老年痴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心得常识 > 正文
    • 心得常识
    • 这些药可诱发老年痴呆

      潮客小镇网      来源 :资料保存号 2023-05-2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思维、记忆和独立性会因此受损,影响生活质量以及死亡,FDA说“这是一种毁灭性疾病”。

      这些药可诱发老年痴呆

      从全球来看,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发布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000万的痴呆患者,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1.52亿,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晰。目前,比较公认的机制是认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异常水平的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的斑块具有神经毒性,导致神经元变性。

      病因

      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最近通过基因定位研究,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对染色体。可见痴呆与遗传有关是比较肯定的。

      先天愚型(DS)有该病类似病理改变,DS如活到成人发生该病几率约为100%,已知DS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乃引起对该病遗传学研究极大兴趣。但该病遗传学研究难度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患者家庭成员患该病危险率比一般人群约高3~4倍。St.George-Hyslop等(1989)复习了该病家系研究资料,发现家庭成员患该病的危险,父母为14.4%;同胞为3.8%~13.9%。用寿命统计分析,FAD一级亲属患该病的危险率高达50%,而对照组仅10%,这些资料支持部分发病早的FAD,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献有一篇仅女性患病家系,因甚罕见可排除X-连锁遗传,而多数散发病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AD有关的遗传学位点,已知的至少有以下4个:早发型AD基因座分别位于2l、14、1号染色体。相应的可能致病基因为APP、S182和STM-2基因。迟发型AD基因座位于19号染色体,可能致病基因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躯体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曾被作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患该病的相对危险度高。该病发病前有癫痫发作史较多。偏头痛或严重头痛史与该病无关。不少研究发现抑郁症史,特别是老年期抑郁症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除抑郁症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也有关。曾经作为该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化学物质有重金属盐、有机溶剂、杀虫剂、药品等。铝的作用一直令人关注,因为动物实验显示铝盐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痴呆的患病率与饮水中铝的含量有关。可能由于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加速了衰老过程。

      3.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指伴有意识障碍的头部外伤,脑外伤作为该病危险因素已有较多报道。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严重脑外伤可能是某些该病的病因之一。

      4.其他

      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解毒功能削弱及慢病毒感染等,以及丧偶、独居、经济困难、生活颠簸等社会心理因素可成为发病诱因。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

      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除了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内分泌疾患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某些药物也能导致老年性痴呆。

      下列9类药物可诱发痴呆:

      1.抗胆碱能药物

      乙酰胆碱是中枢神经重要神经递质之一,能特异性的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提高乙酰胆碱的浓度,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轻度或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相反,抗帕金森病药(苯海索)、解痉药(颠茄、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认知障碍的发展。

      2.抗组胺药

      组胺是促进觉醒和维持觉醒状态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赛庚啶、酮替芬等)与脑中约75%的H1受体相结合,导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的下降。

      另外,第一代抗组胺药也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约与脑内25%的的受体结合,镇静作用明显比第一代抗组胺药弱。

      儿童、老年人优先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

      3.H2受体拮抗剂

      组胺可作用于H1受体也可作用于H2受体。

      脑内H2受体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与H1受体相似,都在中枢神经系统种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所有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都有引起意识错乱、定向障碍、谵妄和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大多数病例在开始用药2周后出现上述反应,停药后3~7天消退。

      一项纳入南美老年人的5年随访的前瞻性研究提示,持续用H2受体拮抗剂与认知损害风险增加有关。

      4.镇静催眠药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艾司唑仑、三唑仑)镇静催眠药,可以加强或易化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

      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尤其是长消除半衰期苯二氮卓类药物,与痴呆的风险增加相关。

      5.抗癫痫药物

      狂癫痫药在减低致痫神经元兴奋性的同时亦降低正常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损伤包括记忆的认知功能。

      在传统抗癫痫药物中,苯巴比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对认知功能影响相似。

      在新型抗癫痫药物中,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小于卡马西平,托吡酯对认知功能损害稍大于丙戊酸钠。

      6.中枢性降压药

      5-羟色胺(5-HT)广泛存在于大脑的皮质和神经突触内,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各方面,能增强记忆力。

      利血平通过耗竭脑内5-HT和NA发挥降压作用。

      甲基多巴为芳香氨酸脱羧酶抑制剂,通过降低组织中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基肾上腺素浓度发挥降压作用。

      长期大量服用利血平或甲基多巴,可引起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抑郁,且可出现于停药之后数月反应迟钝。

      7.补铁剂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宜浓度的铁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铁过载则可激活氧化应激,诱发线粒体铁积累、神经元铁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等。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脑铁过量沉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联性,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人大脑中铁的含量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老年人,轻度贫血时应强调从食物中补铁,只有在严重缺铁的情况下,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

      8.铝剂和铋剂

      含铝的抗酸药(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铝镁咀嚼片等)口服后,极少量的药物可在胃内转变成可溶性的氯化铝被吸收。老年人长期服用,铝盐吸收后沉积于脑,可引起老年性痴呆。

      同理,胃肠粘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长期服用,可引起中毒性脑病。

      9.含朱砂的中成药

      古人早已认识到朱砂的神经毒性,《本草从新》记载:“独用多用,令人呆闷。”

      现代研究证明,朱砂含有少量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口服朱砂后,汞可进人脑组织,而且代谢相当缓慢,半衰期为240天,容易形成蓄积中毒,损伤中枢神经,对胎儿、婴幼儿的智力、记忆产生不利影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