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铁杆中医 铁杆中医 关注:2 内容:15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铁杆中医 > 正文
    • 铁杆中医
    •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华夏中医人  谦和既济LoontaDC 2019-09-21

      瑞安这家医学堂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瑞安发布  2019-09-21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晚清的瑞安诞生了众多“中国第一”,例如瑞安利济医学堂就是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中国第一份校刊也诞生在这里。


        利济医学堂坐落在瑞安城区杨衙里(今公园路),1885年,由瑞安人陈虬、陈黻宸、何迪启、陈葆善等人创办。传统的医学学派都是以父子、师徒的形式传承,而利济医学堂采用现代西方的办学制度,附设医院、学堂、百草园等,这种架构是不是与现代的医学院高等学府差不多?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1

      温州现存最早的股票出自这家医院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利济学堂创始人陈虬运筹帷幄,起草并撰写了《利济医院议》。
        利济医学堂开温州股份制之先,温州现存最早的股票就是《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据记载:利济医院创办于1885年,1888年因开设药房,陈虬等4人合股筹集资金,共10股,其中陈虬6股、何迪启2股、陈黻宸、陈葆善各1股。4人为董事,组成董事会,陈虬持大股,为董事长。董事会议决,各股东将来可以提取股息,但药房为共同所有,后世子孙不得视为祖业。以上订立合同,一式5份,除人手1份外,1份存档。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现藏于温州博物馆的《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是温州现存最早的股票,是陈虬等人大胆试行股份制的历史见证。 许日尤 摄

        但学堂创建仅仅凭陈虬、陈葆善、何迪启等几人合资,力量略显薄弱。为筹资他们又求助于社会各界,得到了同邑名医王德馨的慷慨捐助。

      2

      “利济医院”的匾额是两位名家写的

        医学堂附设医院,相当于现在的医科大设立附属医院。陈虬想请人题写“利济医院”匾额。他想到了罢官回乡的翰林孙衣言。

        孙衣言认为,民间一个小小的医所,何以用“院”?从古至今只有朝廷署衙以“院”为名,遂改写为“医舍”。陈虬看到题额后,觉得老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过于传统,如叫他重写,怕也不妥,于是又请了城内书法大家薛遇宸先生,另写了一个柳体的“院”字替换掉“舍”字。这个匾额虽二人所书,却都属于柳体,倒也和谐,苍劲有力,此匾一直留用至今。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陈虬深谙医学与百王之治千圣之学,亲自抓教学,并自编《利济讲义》、《利济语文课》等教材。学堂实行“宽进严出”,学习年限为5年。教学内容分为专业课和普通课。专业课当然是医学相关科目的学习。

        普通课的内容则丰富得多,包括国文、历史、体操、音韵、数术、制造等等。难得的是,学堂把刚传入我国的新医书分为“全体学(解剖学)、“心灵学(即心理学)”、“卫生学”三学七类介绍给学生学习,开拓学生思路。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现在建于瑞安市中医院的利济百草园,中草药品种丰富并独具特色,令途经的市民群众耳目一新,并为医院景观绿化和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锦上添花。

        学堂最大的特色是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学堂的教员都是浙南各地的优秀中医人才,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坐堂医生,接受病人看诊时,学生就近观摩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模式现在仍在延续)。其后院还辟有大片草药圃用于教学,徜徉其中,金银花、凌霄花、夏枯草、红豆杉、七叶一枝花……约有百余种中草药错落有致地分布,煞是美丽。

      医学堂主办中国第一份校刊

        1895年,陈虬又设分院于温州府城,同年筹办《利济学堂报》,该报是当时所见浙江省内最早一份由本土读书人主办的维新刊物,也是中国第一份校刊。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利济医院学堂春季办事姓氏》,《利济学堂报》第1期(1897年1月20日,光绪丙申大寒)

        陈虬身兼数职,既是医学堂校长、又是学堂报的主编。院董皆是当时瑞安名儒,如陈黻宸、何迪启等,教习陈葆善、陈侠,监院池志澂。报文以“医论”为主,报刊编撰者来自医院学堂的全体员工,乃师生医学争鸣的园地。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陈虬:《〈经世报〉叙》,《经世报》第1期(1897年8月,光绪丁酉七月上)

        在报刊推广环节上,陈虬及其同仁也毫不马虎。本地销售打折、代售者给予优惠、各报互相代售或捐资者于报中登名致谢等等,《利济学堂报》已颇具现代发行方式雏形。

        《利济学堂报》的创办,还得到当时温处道宗源瀚的鼎力支持。他特捐出俸银200元,并带动地方贤达名流纷纷为利济解囊斥资,他率先赞助《利济学堂报》,并向各方推广,使得报刊声名鹊起,发行量辐射全国各大城市乃至港澳地区。宗源瀚1897年春抱病离世,陈虬悲恸不已,挥泪写就:“遗爱遍瓯括—十五县,公原不死,究竟莽莽,感恩如我更无门”,表达对这位知音官吏的哀悼之情。

      4

      20年培养出了300多位中医师

        瑞安利济医学堂创建以来,有注籍学生200余人,其后开启《利济学堂报》、又在温州设立分点甚至远赴杭州开分报馆,都以“利济” 命名立世。在陈虬等兴办“利济”事业将近20年的时间里,培育了300余位中医师,治病救人,做了不少善事,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良医。

        利济医学堂以“道济群生,泽衍万世,津梁广启,执圣之权”十六字排列学生世次,道字为第一,济字为第二,各就本师递衍,依次以绍医统。实际上仅招收道、济、群三个世次的学员,仍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的医学人才,有姓名可稽者尚有数十人,此后数十年间成为浙南中医力量的中坚,形成了医学流派。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陈虬的得力学生陈葆善,祖辈皆经商,20岁就考取了秀才。后来由于生病便立志改学中医,十年终有所成,后来担任利济医院的监院兼总理。温州著名中医金慎之即出其门下。

        池志澂曾说,从乾嘉以来,温州博学的良医,除了蛰庐(陈虬)外,就是栗庵君(陈葆善)为最。在当时江浙及两湖之间,无论平民百姓,还是世家大族,慕名请他诊病的人络绎不绝。孙诒让的顽疾就是他治愈的。

        陈葆善的弟子胡鑫,字润之,曾协助陈虬编纂《利济元经》,后来成为陈虬的女婿。陈虬将毕生的中医学问全都传授给他,瑞安凡有重病危症,必请他诊治。胡润之对于治病,决不人云亦云,而是面对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病症,寻根究底后,才对症下药。因此,他在温州行医三十年,因医术高超,成为闻名遐迩的“胡一帖”,意指只要胡润之所开药方一帖在手,即药到病除。

        1923年,温州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发起募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现在温州中医院前身),胡润之受邀坐镇,在其主持下药局声誉日隆。许多原为利济医院的良医和师从于利济医学堂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或义务医师。

      组稿:市社科联

      编者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精神,挖掘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我会面向各地方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等单位征集了一批紧紧围绕“讲述好中医故事,传播好中医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微博、微视频。从即日起,我会官微将陆续展出符合要求的推荐作品,如果喜欢此作品,欢迎分享并点赞,最终会根据阅读量、点赞数等受读者欢迎程度,结合专家评议的结果最终确定优秀微作品名单。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立于小街的斜对面。街道很窄,可是通往瑞安城关的必经之路,门屋外是黑灰色砖墙,蓝底白字的门牌标着公园路10号。门屋设台门,巍峨的门台上方青石匾额写有——利济医院。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我们到的当天正值休馆,但利济医学堂的负责人特意赶来开了大门。从他口中,得知“利济医院”这四个大字的一段小典故——光绪年间陈虬等人筹建利济医学堂时,请乡贤孙衣言题额。孙衣言先生想,从古至今只有朝廷署衙以“院”为名,如枢密院、翰林院等等,民间一个小小的医所,何以用“院”,遂改成了“医舍”。陈虬收到题额后,觉得老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有点迂腐,如叫他重写,怕也不妥,于是又请了城内的薛遇宸先生,另写了一个柳体的“院”字替换掉“舍”字。字虽二人所书,风格却也相同,苍劲有力,于是此匾一直留用至今。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推开裂痕斑斑的大门,可见利济医学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梁架穿斗式建筑,呈四合院式。前厅门楣上分别标有“诊室”和“药房”字样。主楼是西式带廊的楼房,刻有“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小篆牌匾,馆内有陈虬先生的半身塑像和生平介绍,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主楼的二楼陈列各种动植物标本,后院则是重建后的草药圃,如今园子里栽种着紫藤、桃树以及杜仲、黄柏、山茱萸、枸杞子等各类药用植物。

        

      我们也仿佛置身于130年前的当下,在讲堂听先生授课的情形,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经历过一段灾难深重的动荡岁月,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爱国的读书人纷纷探寻救国之路。一大批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早已倾心经世之学的陈虬自然不甘寂寞,更是留心撰述,冀成一家之言,能为世所用。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瑞安人陈虬、陈介石、何迪启、陈葆善等人主张效仿西学,在瑞安城东杨衙里创立了这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可以说是一场与维新运动一脉相承的运动。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利济”是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嚆矢。利济医学堂以“道济群生,泽衍万世”、“借学堂为造就人才之地”为宗旨,运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是一所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新式中医学校。学堂的教员皆是浙南各地的优秀人才,陈虬亲自主持教席,除平日授课之外,尤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利济医学堂把刚刚传入我国的新医书分为全体学(解剖)、心灵学、卫生学三学七类介绍给学生阅读,兼收并蓄,开拓学生眼界,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医学堂附设的利济医院是浙南最早的医院。学堂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陈虬手订的十六条《习医章程》的影印件,如今在展馆内仍然可见。其对入学年龄、注册要求、缴费数额、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试方式、毕业行医注意事项,以及行寄宿制度、伙食标准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且还规定“课其所业有成,不拘年限”,即凡勤奋好学提前学完应修课程、考试合格的学生,可提早毕业,好似今日高等院校修学分制度。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我们曾在“温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馆藏中见到《利济医院学堂教条》,就是作息时间表,对学生每日从卯正至亥正(上午6点到下午10点)的16个小时做了详细安排。诸如起床盥洗、清洁洒扫、三餐用膳、体育锻炼、上课自修、课外阅读、熄灯就寝等时间,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一份有条不紊、宽严结合的医学院作息表,与作息自由的私塾教育相比,有着显著的进步。

         

      陈虬还设想把学堂办成一所多学科的中医学校,重视实际知识和技能,因此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每临一症皆要认病和辨证”。故其在《习医章程》中对如疡科、正骨、痘科、眼科等医生,有情愿入院者,准其专门设班传习的规定。此外,学堂还设有生药局和鲜药圃,以贯彻陈虬“读遍图经千部,不如栽药一区”的主张,知医识药,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药性之外,也同时方便了临床用药。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利济医学堂设有独立的图书馆——心兰书社。1895年,由陈虬主持,利济医学堂又筹办了《利济学堂报》,这是中国第一份校刊,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因此,利济医学堂的诸多第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拥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利济医学堂先后一共办了十八九年,据统计,至少培养出三百余名中医师造福社会;同时开启了浙南各地开办中医学校的风气。继利济医学堂之后,温州地方先后有永嘉中医学社、国医国学社、普安局等中医学校的兴办。

         

      据悉,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方法和制度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比1915年上海丁甘仁所创的中医专门学校还早30年。利济医学堂的创办,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医学人才,开创了温州医学教育的崭新局面,是永嘉医派的思想文化在近代的延续,在今天看来,仍是温州中医药文化的血肉和精神。


      推荐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医学!


      【走进门屋两侧为学堂用房,连接左右两侧的分为东西厢房。

      右侧为诊室,诊室楹联上写着“何敢自矜医国手,但求广搜救民方”;

      左侧为药房,药房门楹联上书有“先施苦药利民病,更待良方济世穷”。】

      走进瑞安利济医学堂

      胡永久 祁门胡氏骨伤科 2016-10-25

      今年国庆假期后的周末,我和朋友阿丁来到了浙江瑞安,来到了瑞安市公园路10号,走进了古瑞安城北隅的旧时建筑——利济医学堂,利济医学堂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整组建筑采用传统建筑的布局,由门屋东西厢房、主楼、药圃园等组成,该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中国第一所采用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创办的新式中医学校。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学堂门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砖木结构,五开间,结构形式为梁架抬梁式,五檩四步架用二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采用梢间落翼,落翼单檐一层为硬山造。门屋正南面砌墙,明间设台门,台门门额上嵌有楷书刻写的“利济医院”青石匾,走进门屋两侧为学堂用房,连接左右两侧的分为东西厢房,三开间,梁架均为穿斗式,明间前檐柱间设隔扇门,右侧为诊室,诊室楹联上写着“何敢自矜医国手,但求广搜救民方”;左侧为药房,药房门楹联上书有“先施苦药利民病,更待良方济世穷”。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稍往前行便是利济医学堂的主楼,抬头一望如今是“利济医学堂博物馆”的醒目牌匾,利济医学堂的主楼是二层单檐四坡顶,檐柱周砖叠涩,为清末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进楼内一层设有四位创始人像,他们分别是:

      陈虬(1853-1904)字志三,号蜇庐,光绪乙丑举人,与宋平子,陈介石誉为“东瓯三杰”。陈虬年轻时钻研中医经典书籍,医术高明,其著《瘟疫霍乱问答》已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丛书,政治上主张变  法维新,1895年曾参与“公车上书”。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陈黻宸(19591917),字介石,名黻宸,人称之为“瑞安先生”。光绪十九年中举,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和诸子学教授,民国二年(1913)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倡言变法自强。

      陈葆善(18611916),字栗庵,号湫漻斋,是位有影响的医学家,弱冠为县学渚生,因病改学医于陈虬,著有《白喉条辨》,创制专治白喉的“三炁降龙丹”,该书载入了《中国医学大辞典》。

      何迪启,清代贡生,字志石,又作茝石,人称“志翁”,瑞安大沙堤人。为利济医院和利济医学堂的董事,也是主诊名医。

      老的利济学医堂的主楼一楼是当时学生上课学习的地方,现楼下已辟为利医学堂博物馆。博物馆一楼展厅主要为我们展现了利济医学堂的发展历史和学堂创始人的介绍,以及展示利济医学堂历史上是一所运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中医学校,包括有当时学堂教学的模式《习医章程》、《学堂教义》和自办的《利济医学报》。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博物馆的二楼是动物标本陈列室,陈列大约有动物标本60余种,除了陆地生活的药用动物外,还有一些是海里生活的药用动物。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向博物馆的后院走去,该院也是一个像样的药圃,培植有药用植物20余种,大多为一些常用的药用植物,后面还有一幢清末明初时期的后勤库房。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走出利济医学堂,给我感觉最深的是该群建筑布置简约、格局清新、功能比较合理,轻灵典雅,是传统地方特色与外来文化的结合自然和谐,在东方建筑中融入了当时的西洋建筑风格,更像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融贯通的杰作,对于当前新安医学继承和发扬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温州瑞安利济医院,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影响了中国医学界100多年


      利济医学堂旧址(百科词条)

      利济医学堂旧址

      浙唻冄江頭樤省瑞安市玉海街道公园路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主张变法的清末举人陈虬等人为推行维新主张而创办的新式中医学堂。该学堂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利济医学堂旧址,由门屋、厢房、主楼、中草药圃组成。现辟为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目录

      1简介

      简介

      编辑

      利济医学堂旧址位于城关镇公园路4号。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学堂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门厅、主楼、东西厢房、种植园组成,建筑风格中西混合。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

      利济唻医冄学堂旧址頭樤

      利济医学堂旧址现名为利济医学堂博物馆,位于温州瑞安城关镇公园路10号,门台上方石额“利济医院”四字为孙衣言(孙诒让之父)所书。利济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陈虬、陈介石、陈葆善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采用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陈虬手订《习医章程》,创办《利济学堂报》,培养了300余名优秀中医师。学堂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座北朝南,为二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门厅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民国九年(1920)增建正厅,系五间西式楼房。后有药园,为种植药材之所。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别名皋牢子,祖籍乐清斗山,瑞安人,但常自称“乐清陈虬”。自幼勤奋好学,使酒负气,习拳棒,善泅水。多次赴省乡试,都未录取,便致力研究医学。26岁出议方药,立医案,为人治病。30岁著《蛰庐诊录》,提供了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疾病的范例,医名甚著。陈黻宸(1859—1917)幼名芝生,一名崇礼,后名黻宸,字介石,晚年改名芾,室号饮水斋、烛见知斋。生于瑞安城内虹桥里。父麟书,精通算学。兄煜生,禀生。黻宸及弟醉五都从长兄学习启蒙。16岁交陈虬,18岁交宋恕,终身友好不渝,其后合称“东瓯三先生”。最早的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

      利济医学堂旧址位于浙江瑞安市玉海街道办事处公园路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陈虬、陈介石、陈葆善、何迪启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办学十几年,造就了三百余名优秀中医师,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过卓越作用。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创办人陈虬,是一位名医,又是清末浙江著名的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利济医学堂是他力图采用西方的办学制度与方法,来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与方法的一个尝试,故立有一套新式的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须习业五年经过考试及格者方可毕业行医,实行全部寄宿制等等。学堂开办的十几年中,为浙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同时,为我国中医教育开创新路做出了很大的影响和贡献。学堂于1896年创办学报《利济医学堂报》,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医学堂旧址,是四合院型的中西混合建筑群。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其他皆中式木构筑,由门屋、厢房、主楼、中草药圃组成。现辟为利济医学堂博物馆。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