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汤头大全 汤头大全 关注:2 内容:15

    白虎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华夏中医人 > 汤头大全 > 正文
    • 汤头大全
    • 白虎汤

      《伤寒论》:白虎汤

      处方 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 《伤寒论》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白虎汤

      处方 知母(三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 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汤

      处方 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

      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注意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白虎汤

      处方 知母6两,石膏1斤(碎),甘草2两(炙),粳米6合。

      药理作用 抗乙脑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用本方煎剂于实验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与大青叶提取物、竹叶石膏汤、安宫牛黄散等对照组相比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主阳明气分盛热。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中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7-8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小儿疮疱隐疹伏热;温病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霍乱,伤暑发痧。

      临床应用 1.温热:汪某某,男,54岁。患感冒发热,入某某医院,在治疗中身热逐步上升,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续发热达38.8℃,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此为温热已入阳明,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以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g,鲜茅根30g(后下),鲜芦根30g,连翘12g。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2剂,热势下降,体温38℃,次日原方续进2剂,热即下降到37.4℃,后将石膏量减至45g,2剂后体温已正常。

      2.中暑:某儿,8岁,中暑,身灼热烦渴,四肢懈惰,一医与白虎汤,二旬余日,犹不效,先生曰:某医之治,非不当,然其所不效者,以剂轻故也,即倍前药与之(贴重10钱),须臾发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复故。

      3.三阳合病:某男,70余岁。秋患伤寒证,不治,久而化热,便难溲赤,头常晕,渐加剧,不能起坐,坐则房屋旋转。发热间或恶寒,继则昏蝥,发则口木舌强不能言,手足亦不能动,耳聋,呼之如无所闻,目灼灼直视,约需1小时始复常态,时谵语。曾数就医,均以老年体虚,治当滋补,服药无效,病反日进。其中有认为病有热象,当用清凉者,投之小效。迁延至春不愈,后来我处诊治。脉六部洪滑,舌苔黄厚,口渴引饮。与三阳合病相近,治当用白虎汤。处方:鲜茅根120g,生石膏60g,知母、花粉各15g,粳米9g,甘草6g。服药后病人顿觉清爽,眩晕大减,是日昏蝥仅发2次,但脉之洪滑不减,知其蕴热尚炽,原方加量,先煎茅根,取汤去滓,再入余药,煎取清汤3碗,每小时1碗,日尽1剂。2天后身即不重,耳不聋,转侧自如,昏蝥已不发。又服6-7剂,口亦不渴,舌苔渐薄,大便亦通,更进5剂,头晕始去。

      4.热厥证:史某某,女性,38岁,农民。急诊时病人已陷入昏迷3小时。发热已2日,急性热性病容,体质营养良好,全身多汗,皮肤湿润,体温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白色薄苔,脉滑而有力,腹诊腹壁紧张度良好,无抵抗,压痛。来院后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为处白虎汤原方。6小时后病人诉口渴,给饮凉开水少量,次日神志清楚,诉头痛乏力,体温38.5℃,续服前方,病情续有好转,第3日恢复常温,又5日痊愈。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注意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寒,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灼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2.《医方考》:石膏大寒,用户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3.《伤寒来苏集》: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4.《医方集解》: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于,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摘录 《伤寒论》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汤

      处方 知母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麻黄2两(捣碎),粳米1合。

      制法 上挫细。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渴,烦躁不解,脉洪大者。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煮米熟为度,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白虎汤

      处方 龙骨(研)1两,白石英(研)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1两,百合1两,磁石(煅,醋淬10遍)1两,玄参半两,大豆1合。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气劳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6分,更入酒半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回春》卷二:白虎汤

      处方 石膏5钱,知母2钱,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参1钱,五味子10粒,麦门冬(去心)1钱,山栀1钱。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

      注意 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摘录 《回春》卷二

      《顾氏医径》卷五:白虎汤

      处方 熟石膏、金斛、知母、连翘、竹叶、粳米、玄参、山栀、淡芩、生甘草。

      功能主治 疹已出而烦渴者。

      摘录 《顾氏医径》卷五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白虎汤

      处方 知母2钱,石膏2钱,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 胃热作渴,暑热尤效;又治热厥腹满,身难转侧,面垢谵语,不时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浮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女科万金方》:白虎汤

      别名 知母石膏汤

      处方 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功能主治 :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 知母石膏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摘录 《女科万金方》

      《普济方》卷四○三:白虎汤

      处方 石膏4两,知母1两半,人参4两,甘草(炙)2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温热及中暑烦渴;并治小儿痘疱、麸疹、癍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

      用法用量 糯米煎,米熟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姜、大枣煎。渴盛者,更加干葛,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小儿减半。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汉·《伤寒论》:白虎汤

      组成 石膏一斤,碎(30克)、知母六两(9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即阳明气分热盛证。里热炽盛,向外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脉洪大为里热炽盛之象。治宜直清里热,除烦生津。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为臣药。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证自愈。白虎为西方金神,用以名汤,比喻其清热之力浩大。

      白虎汤中为何配伍粳米?本方主治阳明胃经热盛,粳米为谷物,具有甘缓留中之能,使方中石膏、知母寒凉苦降之力“不速下行”而“留连于胃中”,以保证药力留驻中焦,以最大限度发挥本方的“清中”的作用。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中粳米可使药液质地黏稠,浓度增大,有利于方中石膏等有效微细颗粒尽可能悬浮于药液中,从而大大地提高方中药物的溶解度,以增强本方的退热效应。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白虎汤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临床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白虎汤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等属气分热盛者。

      3.病毒性感冒高热:以白虎汤加黄芩随证加减治疗43例,更昔洛韦治疗43例为对照,疗程均为14日。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且体温恢复为显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8例,两组有显著差别。(《云南中医中药》2014年第6期)

      4.急性脑出血: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60例,对症常规治疗20例为对照,均以15日为1个疗程。以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3例,进步37例,无效6例,恶化4例,优于对照组的基本痊愈3例,进步9例,无效5例,恶化3例。(《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第5期)

      5.糖尿病急性高血糖:以白虎汤联合胰岛素治疗26例,与胰岛素治疗26例对照,疗效评定标准: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80%为显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为有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6、HS-CRP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Leptin、APN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河南中医》2014年第2期)

      6.老年性痴呆:以白虎汤加减治疗23例,与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20例对照。将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0分表示无该项症状,1分表示症状轻微,Ⅲ分表示症状严重,Ⅱ分症状严重程度介于1分Ⅲ分之间。每次复诊详细记录分数等级。治疗前后计算累积积分。结果:该方能改善老年性痴呆的症状,在失语失认、阅读书写障碍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陕西中医》2003年第8期)

      7.肾移植术后感染高热:以白虎汤加减联合激素、抗病毒、抗细菌等治疗15例,与单纯激素、抗病毒、抗细菌等治疗17例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93%;对照组痊愈9例,好转1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5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第3期)

      8.癌性发热:以白虎汤为主治疗癌性发热42例,疗效评定以服药1个疗程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停药后体温不再上升为显效。结果:显效27例,有效12侈ij,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广东医学》2004年第11期)

      现代研究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虎汤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注意 凡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脉洪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方歌 (一)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髙。(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摘录 汉·《伤寒论》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