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以来 , 中医药以不同的形式 , 不同的角度频繁登上人民日报 、 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 , 让大家以不同的视角来充分了解中医药文化 , 中医药的作用 。 近日 , 它又成为一期思政类节目 —— 东方卫视 《 这就是中国 》 的主角 , 并有 “ 人民英雄 ”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院士现场回答提问 , 将一直以来大家比较关注的 “ 日韩等国不同于中国的 ‘ 去医存药 ’ 的问题 ” 客观讲述 。
文 : 本草头条团队 ( bencaotoutiao )
在提问环节中 , 有位男生问道 “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 日韩受中医文化影响很大 , 他们也有自己的汉方药 , 但在这次疫情当中 , 他们却没有药可用 , 请问怎样看待这种去医存药的现象 ? ”
张伯礼院士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是这样的 : 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刻 , 这次疫情日本就是无药可用 。
l 日本找我要药 ,,,, 我已经答应他了 , 把我的药给他 。 但是日本的厚生省管这个的 , 他说这个药在中国是合法的 , 但在日本不合法 , 得走一个申报程序 , 大概得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 来不及了 。 日本也有汉方药 , 它为什么拿不出来呢 ?
l 日本的汉方药基本是学习的中国的药 , 但是理解比较死板 , 他说我们查了查中药张仲景的方子100多种 , 没有一个治新冠肺炎的 。 所以就来找我们 。 实际我们新冠肺炎也是从古代中医方子变化来的 , 因为中医辨证论治 , 我们是理 、 法 、 方 、 药一致 。
l 中医既有理 , 也有法 , 也有方 , 也有药 , 所以我们说医和药不可分 , 一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用药 , 这就是我们如鱼得水的原因 , 日本废医存药的弊端就见到了 。 我们认为中医药一直是强调医药不分家 , 对于中医药来说要全面地继承和发扬 , 包括中医的理论 , 也包括我们的方剂和药物 。
辨证论治 , 医药密不可分
关于医药不可分的话题其实我们之前曾多次写过 , 长期以来提到日韩受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 总离不开 “ 汉方药 ” “ 产值高 ” “ 需借鉴 ” 等谦虚或片面的词汇 , 导致很多圈外人不明所以 , 盲目随流发表言论 , 圈内人自我质疑 , 思考着重点到底在哪里 。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 , 小编做过些许调查 , 日韩虽有影响 , 但普遍重药 , 偏向西化 , 没有医的根据 , 很难使人信服 , 在日本 , 汉方药也不像传说那般信服度那么高 。 据调查 , 日本民众求医多以西医为主对于中医药不甚了解 。 即日本虽然引进了中医药 , 却在最后选择了 “ 废医验药 ” 的方案 , 在东汉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 》 原中药方基础上做文章 , 只保留了汉方药 , 而废除了汉方医 , 切割了中医药的完整体系 。 所以现在 , 日本医疗市场几乎成了 “ 制药商 ” 的天下 , 但却失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 —— 辨证论治 。
中医药本是辨证论治 ,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 灵活救治 , 中医遣药组方灵活配伍 , 是我国传承几千年 , 无数医家学者实践总结的经验 , 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 并不是照搬医书典籍就可以实现的 , 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讲 “ 因为中医辨证论治 , 我们是理 、 法 、 方 、 药一致 ” 。
张伯礼院士还举了澳大利亚的例子 , 澳大利亚也有人找张伯礼院士要方子 , 但是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 , 讲因事因地制宜 , 那么就需要那边提供几个信息 : 当地的气温情况 、 湿度情况 、 患者的舌像照等 。 当那边把这些信息给过来后 , 张伯礼院士给他们开了方子 : 天澳1号 、 天澳2号 , 现在也在用 。
遵循特点 , 促进传承创新
中医药的应用实践中 , 医与药密不可分 , 这是十分重要的 , 经过此次新冠大考 , 日韩虽受中医药文化影响深 , 却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更是为国人敲响了警钟 。 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 , 在今年更是颁布了重磅文件 《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 各地也紧跟其后颁布纲领性文件 , 其中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体系模式等字眼多次出现 , 更加强调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重要性 。
在大数据 , 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迅速发展 ,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不断探索 , 不断取得成果的当下 , 在中西医结合共抗新冠疫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 , 应建立怎样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机制 、 服务体系 、 服务模式 、 管理模式 、 人才培养模式 , 又该如何去落实实践 , 是要去深思和探索的 。 但无论是在进行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哪一方面工作研究 , 本次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都给了大家以警戒 , 中医药有其独特的规律特点 , 医与药密不可分 , 中医药的作用不能忘 ,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理应传承发展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