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关于不同时间段的发病原理和人体的具体运作的研究基本上是不成体系的,就是各种医疗数据的观察汇总,然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那里得出一个结论。
古代中医体系中,时间空间与疾病的关系,是非常系统的精密体系。
尤其时间和疾病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有规律性而且是严密的体系。
本文2021年5月21日,发布于:谦和既济LoontaDC
时间与疾病,六经病欲解的应用浅析
华夏中医人 2022-04-15
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关于不同时间段的发病原理和人体的具体运作的研究基本上是不成体系的,就是各种医疗数据的观察汇总,然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那里得出一个结论。
现代医学关于时间与疾病的关系,大致这样描述的。
疾病时间分布是疾病流行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现象。研究时间分布规律常可提供病因及流行因素的线索。
按时间的分布,不同的疾病流行过程可表现为爆发、流行、季节性、周期性等,但有的疾病在时间分布上可能没有规律。
某些传染病常表现季节性、周期性变化,某些地球化学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则不表现季节性、周期性变化。
急性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常表现爆发流行,长期慢性污染引起的疾病可能表现散发,也可能有季节性,如大气污染引起呼吸道发病率在冬季增高。
而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至少是二千年以前的古代中医体系,已经系统的观察到时间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注意是系统性的掌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大家熟知的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关于子午流注系统的简易歌诀:
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古书注解: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
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
这段论述,已经把子午流注体系的内容简练而全面的表达出来了。
就是说,十二条主经络相应的穴位和通道开关,在对应的时间段会开启关闭,能量流体会进行对应的注入和输送工作。
五脏六腑对应十二经络,十二经络对应一天十二时辰,非常的完美,所以说是成体系的,一下子站在人体科学的顶峰傲视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实证医学。
季节与疾病
一年四季,准确来说是一年五季,比如现在就属于土季阶段。
凡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的前十八天都属于土季。
这个阶段是脾胃的极为旺盛的时期;脾胃病、老胃病也容易发作,是调理的极佳时间段。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四立前十八天皆为土季。
四立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提到: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可以把《黄帝内经》中相关四季病的内容,进行表格归纳,如下:
非常有规律,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六经病欲解
一天之中,疾病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其实不是唯一的,还有其他的模型。
《伤寒论》中就详细的论述六经病欲解的模式。
六经病欲解模式在扁鹊学派也有相应基本相同的论述与应用。
依然是《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的内容: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十二时辰常识
这里要普及十二时辰对应的一组古老的叫法,最晚成型与西方时期: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
这十二个称谓对应十二个时辰,并且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
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
午时是从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也叫“日中”。古书上常有“点卯”的记载,点卯就是在卯时上班报到,多用于部队晨练。
其实,关键的的四分点就是:日出,日中,日入,夜半。
对应人体的部位分别是,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也可以对应春夏秋冬四季,这依然是成体系的。
插播一下,这里普及的都是常识,更加具体的论述和知识点,要自行寻找工具书对照。
我们知道,这十二个名称其实就是十二时辰的另外一种叫法,更加形象直接而已,那么来学习相关的古中医知识,就可以无缝对接了。
每一个时间段,必须要进行一个标注,解构其内在的含义,甚至其时空场能信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个时候阴阳量化体系就要登场了。
《黄帝内经》关于时间信息的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黄昏至合夜,天之会(合),阴中之至阴。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合夜应该就是夜半的意思,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交合之点,对应子时交,也是两天的交合点。
关于一天之中的六段分法,在扁鹊医书,和《伤寒论》有记载,
扁鹊学派的论述
《扁鹊阴阳脉法》所云:
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
黄昏曰太阴,夜半曰少阴,鸡鸣曰厥阴,
是三阳三阴时也。
《伤寒论》的相关论述
对此仲景亦云:
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以日中曰阳明故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以晡时曰少阳故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以黄昏曰太阴故也。
太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以夜半曰少阴故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以鸡鸣曰厥阴故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以平旦曰太阳故也。
把上面的图,进行正则化,于是有下图:
六经病欲解的实际应用
关于六经病欲解,我们还是对照《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举例来说明吧。
凡是病症发作出来,症状体现出来的,都属于病欲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真诀。
很多人在讲六经病欲解,都在兜圈子,自己绕来绕去,还可能把自己都绕迷糊了。
人出现了病症的时候,是这个病发作了,也是这个病要好了,因为这个病早就存在,只是在这个时间点发作出来,这某条经络的应激点爆发。
这个时候只要对症下药,就很快好了,也有自愈的情况,都属于病欲解的范畴。
很多病,几乎所有的病,在没发作以前是埋伏着的,一旦爆发,就是有了康复的契机了,该好了,释放出来了,所以就是欲解。
理解这一点,那么就要确定发病时间,寻找对应关系,分析病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有经络探测仪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比如,早晨3点到上午9点这个时间段出现症状,并且持续加重感明显,一般都是肝的问题,对应少阳病。
上午9点到下午15点这个时间段出现症状,并且持续加重感明显,一般都是心脏与小肠的问题,对应太阳病。
太阳病还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这些都可以从《伤寒论》找到条辩来指导。
总之,一句话,古代的医学研究不知我们现在的人的随意想象那么肤浅,他们走的更远,更高,甚至早已经有了成套的体系。
我们现在的医学,就是在这套体系里面兜圈子,不断的肯定否定,然后走不出来,因为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对中医下黑手的人,悠着点,华夏根基尚在,关注谦和既济中医体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