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中医外科被彻底扼杀之后,有一部分疾病就成为绝症了。

    比如背痈、比如对口疮、比如搭手、比如红线疔…

    这些疾病,现在不常见了。
    但是一般来讲,只要发作,大多都会附带急性败血症、急性肝肾衰竭、心衰…之类的,非常凶险。

    疮科,曾经被列为中医外科里面的一个重要门类。因为这一科严格来讲,它比骨科、以及开胸、开腹之类的手术难度更大、对大夫的要求更高。

    比如同性别、年龄、体质…相似的不同患者,在身体同样部位,长了疮痈,辨证结果不同,治疗方法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说,患者都是长了对口疮,在疮痈没有发出来之前,才开始疼痛时,用手按才能摸到。
    这时候皮肤没有异常,有发烫就可以用清热解毒加活血化瘀的思路;如果没有发烫,这些方法就不能用。

    等到疮痈发出来,没有溃烂之前,凸出皮肤和漫肿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思路。
    疮口颜色近似周围皮肤、还是明显红肿,这也是很重要的辨证信息。

    溃烂之后,疮口的分泌物,是清水状?乳状?粥液状?浓稠状?…这些表现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思路和方法。

    甚至说患者疮口散发的气味,都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无味为阴、腥味为阴中之阳、臭味为阳、腐味为阳中之阴…如果要细分起来,林林总总,一言难尽。

    但是疮科的中心思想都是人体或是因为饮食不节、或是因为起居无度、或是因为不良情绪、或是因为四时邪气、或是因为体虚外感…
    导致淤积在人体的“病邪”,发出体表了。

    一般来讲,人体排毒的通道是九窍加皮肤,所有的分泌物和汗液加起来,都属于正常的排毒通道。(极端的通道还包括血液)

    但是当我们的循环系统出问题的时候,病邪就不能从正常通道被排出,持续淤积在某个地方之后,疮痈就出现了。

    聊起来疮科,话题其实很大,非常大。
    甚至在很多疮科传承中,肿瘤,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发出来的疮痈。

    所以说,临时手机抠字,肯定连个大概也讲不清楚。

    但是,疮科大夫有一个共识:发出来的疮,比发不出来的好治;阳疮比阴疮好治。

    发不出来的那种,中医称作闭口疮。
    怎么形容呢?

    举个例子吧:就像一群汉奸在暗戳戳地搞事情,它就是不在明面上搞,你还真不好弄它。
    这种情况,现代医学往往定义成各种“官能症”:患者好像是正常的,但是他自己总觉得有一大堆问题,有很多非典型的症状。

    所以,自古中医遇到这种疮痈,就是先想办法“托疮”,让它发出来。
    这样的治疗过程看起来挺可怕,实际上当它发到明面的时候,体内的毒素已经被清理得差不多了:疮口多大,毒就那么大。

    所以,看起来很多正常组织会在“托疮”的过程中变成腐肉、脓血,好像惨不忍睹。

    其实能做出这个效果的,都是神医。
    发出来了,就好治了。

    发出来了,就距离康复不远了。

    来源:蒋东文 百家号

    广东·深圳
  • 0
  • 0
  • 0
  • 1.5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