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天?
很多人关于三伏天的印象就是热,还有就是漫天中医养生馆的三伏灸。
其实,从三伏天可以解读很多信息。
一些数据
2022年7月16日,小暑节气第十天,今天是入伏第一天,南国深圳下起了阵雨来,虽然很短暂,却是意味深长。
大致往前查了几年:
2021年,入伏在7月11日,小暑第五天。
2020年,入伏在7月16日,小暑第十一天。
2019年,入伏在7月12日,小暑第六天。
2018年,入伏在7月17日,小暑第十一天。
2017年,入伏在7月12日,小暑第六天。
2016年,入伏在7月17日,小暑第十一天。
2015年,入伏在7月13日,小暑第七天。
基本信息
统计上面的数据,大致知道入伏在小暑节气,早则小暑节气第五天,晚则第十一天。
三伏天是按照日干划分的,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确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所以,三伏天的第一个对标是夏至,第二个度量算式是用六十甲子日周期数去计算的。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所以有“热在三伏”之说。
三伏天全阶段有可能是三十天,也有可能是四十天,今年就共计四十天。
问题的关键来了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就是:骤降10℃,芜湖将迎“退烧雨”!
这是三伏天第一天的一个信号。
芜湖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
这种大降温就是因为强降雨,如下图:
上图: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7月16日08时-17日08时)
而目前的高温地带,已经偏移到四川重庆–湖北武汉–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一带。
如下图:
上图: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7月16日08时-20时)
福建福州这一带,从小暑节气到现在,温差变化是很大的,也出现和中暑有强关联而死亡的极端案例。
其实,各地热射病的防护工作,注意留意这些气候热成像图的运用,事半功倍。
还有一个信息很重要,注意到入伏这天,全国性的下雨。如下图:
上图: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16日08时-17日08时)
这样的雨下来,还有什么暑气呢?都伏气,服气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今天整体的暑季,大部分地区还是不会太严重,但是当下是小暑最后的阶段,会有一些能量释放,注意避暑,尤其在城市和条件困难区域,老人小孩和体质虚弱者,是需要加倍注意的,还有不适合剧烈的室外运动,和吃大量的冰冻饮料食物等。
要学会尊重天气,避暑,在古代是很大的工程,现代人因为有了空调,就对气候的恶劣失去敬畏之心了。
但是,今年的暑热阶段还是很有限的,持续时间较短。
现在基本上是得到一个信号,就是今年的冬季会格外的冷,大家心目中,久违的寒冬,将在路上赶来。
现在的气象预测数据,对汤加大火山爆发带来的影响,以及地气能量和天气热量的综合评估模型,还不是很完善。
重视古代气象技术的意义
气候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古代的气候模型中去吸收丰富而有价值的养分。
单一的学习西方,从现在的大数据思维出发,也要构建更加准确的气候数据模型,那样就会释放更多的计算力,就可以用更省的算力跑得更快,实现降维超越。
现在的气象信息,基本上都是按照固定格式在套用,只会说热,只会说冷,但是其中细微的变化和趋势,还是知之甚少。
很多主流媒体,甚至整天还想着怎么论证气候变暖来做文章。
气候是波动的,小机制的波动之上,还有大机制的波动。
人为破坏气候环境到整个机制失衡的时候,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和战争,整个地球的生态机制是会自我纠正的,爱惜自然,珍惜环境,不是为了环境,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更好!
ps:秋意弄人
今天早上,往室外一站,明显的感觉到一阵秋意袭来,暑季未过,秋意已经来临,所以这个大寒冬,不可小视。
如果真正的做到:不治已乱治未乱,那真是老百姓的福气,而老百姓惜福吗?
珍惜这个时代,齐心协力,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