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做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回答时代之问
华夏中医人 文旅中国 2022-08-18
研究好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关系
今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型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然而当今国内外众多中医药大师、学者的研究,多是从医学、药学角度研究自然科学,很少有从文化角度深入研究。
“中医学走到今天,中医学必须要研究文化的问题,要结合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多学科携手研究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表示,当前是多元文化时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医药发展一定要注意“时代性”,面对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医人要坚守中医思维方式,转型不转基因。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始终长青,散发着时代魅力与朝气的根源。其哲学思维历久弥新,诊疗技术方法也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其文化基因是中医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内生动力。
“古代名医的中医思想和典籍给了我们智慧之眼,我们要在这些中华医藏中挖掘深厚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利用。”王琦说,“大家不要奔忙,要静下心来读书,要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寻求中医药文化对我们当代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自己民族的文化,那是对文化的不自信。如果我们不研究文化,看不到文化的优越,那是文化不自觉。只有把自己的文化研究好,那才是文化自强。”
担当好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使命
中医药“走出去”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如何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这需要一代代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筑牢中医药发展根基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范式,用更加有针对性、本土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医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深刻论述过健康与小康的关系,亲自部署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为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擘画蓝图、奠定基础。
“多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放到文化强省和健康浙江建设中来谋划。”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说,浙江中医药大学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入到文化强省和中医药强省建设中,担当好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和发展这一重大使命。
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及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需求,2021年8月20日,该校成立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为了进一步执行《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发展规划(2021—2025年)》,加快推进学术研究工作,2021年12月16日,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就是要发挥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强化多学科协同攻关,致力于做精做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做广做远中医药文化传播,促进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黄文秀说。
对于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强省、中医药强省浙江来说,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要如何发挥作用?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德明介绍,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成立后,将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中医学、中药学、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回答好中医药文化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中医药文化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精准服务浙江中医药强省建设,并最终惠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发挥中医药走出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文化是它的根,是它最重要的灵魂。只有文化之根“走在前”,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
为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积极发挥优势,把中医药文化推向全社会。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表示,既要深入挖掘浙江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梳理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医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更需要加大浙江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促进浙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河介绍,在浙江,中医药文化及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这也是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浙江省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遴选工作,每年组织专家实地评定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打造可看、可走、可吃、可住、可体验、可带的中医药旅游示范项目。打造城区中医药一条街及农村中医药特色小镇,特别是杭州市上城区在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基础上延伸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一条街”。
盛世豪表示,要用青少年喜欢的和容易接受的数字化方式宣传好中医药文化,引导青少年建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使中医药文化、尤其浙江中医药文化进一步走向海外。为此,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也面向全国高校开设了精品课程《中医药文化》,牵头编写中小学中医药知识地方教材,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提升服务、对话和解释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非遗事业也取得显著成就,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中华医藏》编纂有序进行,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全面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进一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线,中医药非遗数据库建立,为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打开新局面,学术交流日益繁荣,“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涉及18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131人。
但中医药文化传播也的确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中医里的“气”“穴位”等理念不容易与外国人解释清楚。进一步而言,中医药如何“走出去”仍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多重压力。从外部来看,中医药文化传播受到经济因素制约、文化认同以及法律法规障碍;从内部来看,中医药仍需提升语言能力、技术水平、国际标准规范化等自身能力。
王琦建议:“在大科学的背景下,传统中医药要成为普世的、共识的认知,需提高服务、对话和解释三种能力。中医药人要不断解读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诠释它的科学内涵,不断提高它的现代科学水平和中医药文化自信。”
“走出去”并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互容与互鉴,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2022年8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做精做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回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