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联系上曾公后人之后,又得知曾营长原来是𨻧隍人的女婿。
于是,会有更多的联想,乡土情感方面,又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不管怎么样?
大家非常关心就是曾公带着妻儿以及两个丫鬟,回到江西赣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境况?
对了,其实是三个丫鬟,可见当时老人家隐瞒了很多事情,没有向后辈提。
尤其是,那些感念曾公的人,还有那些可能是黄老太太娘家人,会更多的关心起来,黄老太太后来的生活到底怎样,其实𨻧隍人都会关心这个问题的。
而且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和家庭的历史原因,想来一定不会太容易。
黄老太太,户口本上写:黄会青。
曾公最小的孙子曾新民先生先前提供的信息,可能是:黄惠(慧)青。
大胆的推测,黄慧青的概率会很高。
户口本上的名字,很大可能是谐音化的一种表达了。
赣州这个地方的客家话和寻乌以及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口音相差不是很大。
和诸多远嫁他乡的女人,并且音信全无的境况相比,黄老太太在赣州的日子,并不孤单。
刚开始的时候,以为只是跟过去两个丫鬟,其实是三个丫鬟。
三个丫鬟的婚嫁情况:
一个嫁给曾新民的堂大伯,房子挨着。
一个嫁远点,又把闺女嫁回给了奶奶的孙子也就是曾新民的堂哥,
另一个嫁出去一直跟我们有往来,
这三个丫鬟的儿子们都叫黄老太太为外婆。
这三个丫鬟的情况,其实都是后人回忆,应该有两个是随嫁丫鬟,第三个不能算是丫鬟,是曾公夫妇抱养的,这个年纪会相对较小一些。
这四位从𨻧隍过去的长者,都很长寿,黄老太太1919年生人,2005年去世。
其他三个丫鬟中的两位都是以80多岁的高寿年纪离世的,另外一位具体不知寿数,想来也应该不会少。
这里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抛开曾公身份的政治因素和历史背景,以及黄老太太家庭成分问题。
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西的生活水平相对高于全国,基本温饱的保障率是较高的。
属于鱼米之乡,当时很多江浙一带的人,都携家带口的逃亡江西,广东的潮汕一带也是不少人往江西寻找生活路的,后来的很多资料都证实了这一点。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江西属于我国的粮食大省,尤其是大米的产量。
曾公有如此大爱,有如此大智慧,必定能够全身而退,安置好家人的。
现在想想,曾公原是孙先生的铁粉,弃文从戎,原名曾宪雍,参军时改名曾存三。
这个存三有什么意义呢:
一、三民主义;
二、三宝。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道德经》有言: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人们的迁徙,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进城打工,都是离不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的。
现在乡村振兴,很多人向往乡村的生活,但是离家容易归家难。
对一些人来说,回不去的家乡,是一个永远的梦!
打开网站,听着来自家乡的优秀少年,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潮客小镇𨻧隍,我们的家乡留隍:My hometown -liuhuang。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远在他乡的游子,片刻的慰藉!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