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煮中药汤,是我们在一个医生开过药方之后的大难题。
以前老辈的人,多少积累点经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是毫无经验,一张白纸啊。
首先,在医生那里看好病,开好药方,按方抓药,一般是三剂五剂七剂的。当然碰见一次开两剂的,大半是功力比较足的行家了,题外话,少扯。
三包药材取回家,一包便是一剂药。
第一步,娶适量的水,泡浸药材,一般至少泡浸半个小时,医生交待后下的药材,药店会另外包开的,注明:另包、后下。
那么适量的水是多少呢?这个需要反推,煮完起锅之后,刚好剩下一饭碗350毫升为度,一般考虑误差,可以在250-450毫升之间吧。
这个煮好之后可以喝的量,那么现在才开始泡浸,需要多少水量呢?
1、如果煮久,用3.5碗水浸泡药材,一碗水等于:350毫升计算。
2、如果不久煮,用2.5碗水浸泡药材,一碗水等于:350毫升计算。
注明:一般泻火,疏通循环的药,都不需要煮太久;而补益补气补血的药,则可以煮久一些;同时一些特别的药材,比如,南星,附子之类的药材,尽量还是要煮久一些好。
这些最后,还是要听开药方的医生的建议为准则。
第二步,泡浸好了药材,开始煮中药汤了。记住没有特别交代的情况下,泡浸药材的水是不能倒掉的,不然药效都少了。
煮药汤过程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用大火,也叫武火,煮开;然后第二阶段,用小火,也叫文火,慢慢煎煮,使药材的药效充分游离到汤水之中。
至于,武火要滚多久,转文火又要煮多久,这个还得听开方医生的建议。
第三步,煮到交代的时间,把后下的药材,也放下去,再大火滚。滚几滚一般医生也会有建议,没有建议的情况下,一般是滚三滚,会煮菜做饭的人,知道什么叫做滚三滚吧。
后下的药材一般有以下这些:
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香附、厚朴、砂仁、生姜片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一般也没有那么严格要求,如果不需要煮久的中药汤,一起下也是无妨的。不要以为医生大意,没有交代好。
那么有后下的中药材,有没有,要先煮的中药材呢?
有,比如这些: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乌头、生马钱子等等这些药是需要先煮一段时间的,比如先煮2个小时。
一般这些药材,医生往往不会生用,都用经过炮制的药材,比如:制附子、炮附子、黑附片、制南星、胆南星、制半夏、法半夏、制乌头、制马钱子、肾脏何首乌都用炮制过的制首乌。用起来就相对安全了。量比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医生都会把握的。
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类药材,就是包煎的,就是另外用纱布包起来,和诸药材一起煮的,叫做包煎,需要包煎的药材,一般的特点就是太细小,或者多毛刺激食道胃部,所以需要包起来,比如这些药材:车前子、葶苈子、蒲黄、青黛、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粉、神曲、旋复花等等。
还有一类药材需要烊化的,就是用煮好的中药汤,趁热去冲兑这些需要烊化的药材,一般是膏体,比如:阿胶膏、鹿角胶、龟板胶、饴糖、蜂蜜等。
还有需要冲泡的药材:比如:牛黄粉、三七粉、朱砂粉、珍珠粉、琥珀粉等,此外还有:藏红花、菊花、番泻叶、金银花、胖大海等药材,适合泡服。
以上这些不是绝对化的,还是以开方医生建议交代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