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凌家滩人已经能够打虎养猪了,其养猪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让现在的人们很难用原始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
那个时代人们所达到的文化高度和文明的深度,也许超越当今人们的天真想象。
从1987年凌家滩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三十四年了。
面对琳琅满目的考古发现和丰富的文物种类。
凌家滩含山玉版是最令人着迷的,尤其是传统文化爱好者。
这是中间的一块玉版,如下图:
另外还有一对上下对合的玉龟,如下图:
它们三个其实是一套组合,是一个三件套,如下图:
玉版玉龟出土时是玉龟夹着玉版,说明它们是一起的。两块玉龟上也有钻孔,龟背钻孔数八,龟腹钻孔数五。如果上下叠加,中间是五,两侧各是四,这与真实乌龟背甲分布数完全一致,乌龟背甲中间五块,两侧各四块,一共十三块。
从下图来看,也许会带来更多的启示。
很多人在开始看到中间玉版上的那些圆孔的时候,觉得大大小小,甚至有些圆孔也不是很规则,第一感觉就是认为那个时代的工具落后,工艺水平不行,制作出来,就只是这个样子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肤浅的,三星堆的文物距今也是5000年到3000年上下,其制工之精绝,不容小看古人的工艺水平。
整个资料分析那个时代,凌家滩文明的工艺水平,古凌家滩人琢玉的技术,琢一个圆应该是很容易。
那为什么玉版上有大圆和小圆,特别是小圆的左边弧度很不规整。
有专家带着这个问题,观察了凌家滩的日出日落,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凌家滩,春夏秋冬,日出时太阳都显得很圆;日落的时候,刚开始,太阳也显得非常圆,但逐渐往下落,太阳就像玉版上的小圆一样不那么规整了。
多次观察证明了玉版上的大圆小圆,其实是古人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太阳一天的运行。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联想到伏羲造八卦的过程,那也是一个活脱脱的写实,直接的观察天地的运行之道。
《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一段记载,通常简述为“伏羲观天法地,而作八卦”,是对古代观象授时的最为古老的记载,同时也说到八卦的起源,以及《易经》与观象授时的关系。
这就是一种直接的观察。
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先天八卦图。
凌家滩玉版不仅仅是写实,这套玉版表达了更多细致精妙的天文气候规律。
凌家滩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作法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并且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
玉版上的圆点不仅和二分二至相对应,玉版配合一对上下相合的玉龟,整个三件套,可以表达一年的节气的八分点,不仅包括二分二至,还包括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甚至还包括了整个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这二十四节气,通过玉版和上下对合的玉龟观察日光进入空位对应的相对位置,在节气交接的时间节点上,玉版上的空位是一个圆点影子。
秦汉时期纬书中普遍流行“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等说法,认为含山玉版可与古谶纬书中的《河图玉版》对观,《黄帝内经》中就有玉版论,篇幅还不少,而且是对应得上的。
玉版还有一个引申义,就是玉机,也就是玄机,现在通常说的玄机的本义,直观来解读,就是:旋转的机制,旋转的奥秘,旋转中隐藏着天地运行的规律。
上图是水书连山易的太极八卦图,和凌家滩玉版同时代的图和理论,这就是八卦九宫图。
有学者认为凌家滩玉版属于八千年前文物,也有学者认为是5500年前的。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给出具体对应的数量关系,那就是玉版数。
把玉版的二至二分点以及四立节气定位出来,如下图:
我们把玉版与汉代日晷进行对比,一年之中的阴阳变化和一天中的阴阳变化是相似的,甚至都是可以刻度数量化的。
从玉版发展到河图洛书的数理模型的过程,基本可以理解到,玉版就是河图洛书的其中一个源头,甚至就是唯一的源头。
其上面的数是一一对应的。如下图:
这里面就隐含着传说中的玉版数,它是变动的。
内圆与玉版四角之间的四个箭头,表示冬至日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向西偏南方向落下,以后逐渐北移,到夏至日太阳从东偏北方向升起,向西偏北方向落下,以后又逐渐南移,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性运动,四时八节的变化也尽在玉版上。
玉版左右两边各有5个圆孔,上边有9个圆孔,下边有4个圆孔,共23个圆孔。从左上角第一个圆孔开始顺时针数,依次是1/6 → 2/7 → 3/8 → 4/9 → 5/1复归原处。
玉版为方形,即洛书九宫,圆点是五行生成数顺时针排布,也就是把河图数对应填进洛书九宫,即河洛混图。
(上图:河洛混图)
河洛混图相关的算法,可以追本溯源到《九章算术》,其实人们对河图、洛书本身也是知之甚少的。
看似简单的图形里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据说隐藏着天地人的运行之道。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