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段子手
相传,张三丰练太极拳,受到鹬蚌相争的启发,当然这是一个段子。
很多武术技击拳法,受到动物的启发,倒是真的。
比如螳螂拳就是模仿螳螂的动作,李连杰的成名作品《少林寺》中,于海老师扮演的昙宗大师,就是一个螳螂拳高手。
比如华佗创立养生功法:五禽戏,直接就是模仿动物的动作。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华佗生卒(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这个华佗就是要给曹操做脑科手术的那个大夫,其创立的五禽戏和八段锦齐名,流传于当下的养生圈。
这个五禽戏也不是华佗凭空臆想出来的,可谓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庄子的二禽戏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作而来。
可见古代观察动物的动作,探索动物本能的规律,从而使人进一步达到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
动物的本能
很多时候,动物的本能就是比人更强大,比如感知地震等天灾人祸。
据说,去一个新的地方居住,带上一条狗,如果狗呆得安逸,这个地方就适合居住,反之则不行。
发育完全的正常动物,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本能行为。本能不单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是一种具有较低的意识的能动性活动。简单来说,动物拥有较为低等的意识。
很多时候,动物的本能超越人们的普遍认知。
兔子
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兔子,兔子是不吃窝边草的。
兔子不吃窝边草是汉语词汇,表层意思是兔子不吃自己窝旁的草。但是,人们往往已经忽略本意。
经常引用这句俗话,是取它“与邻为善”的引伸意。告诫人们,别在家门口上做坏事。也比喻坏人不在当地干坏事。
干坏事不要在自己家,不要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和社区。
兔子不吃窝边草,出自高阳著作《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
其本意也就是在比喻男女不当的行为,包括对身边的人下手干坏事,干龌龊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是不听劝的,在当地干坏事,偷鸡摸狗多方便啊,而且风险也低特别是对自己亲人下手的时候,有一层亲情膈应着,知道了也不敢报复自己。
更多的时候,干坏事的人总是以为别人不知道,天底下就没有光明正大的干坏事的,那不是兔子,更不是一般的人,那就是一枭雄。
基因记忆或是爱折腾的命
其实,兔子不吃窝边草,是兔子的生理基因记忆,是一种本能的。
自然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兔子不吃自己窝边的草,偏要跑得老远的地方去吃,而老远处的兔子又跑到这里来,吃了这里的草,这真让人费解,莫非兔子也觉得“家草不如野草香”?
这种规律在大自然也广泛演绎着,牛也有这样的现象,曾经一个有经验的老农夫喂牛,尽把一些枯草搁到高高的棚檐上,牛非得掂起脚来才能吃得到的地方,我人就纳闷了,“这些稻草又不是很新鲜,为什么还要这么刁难牛儿啊?还不如送到它嘴边吧。”
老农夫这样说:““如果把草放在地上,它闻都懒得闻,浪费草料,牛儿又长不好。”
果然,随着把草料高挂起来之后,不一会儿牛就千方百计地挣着吃,还嚼得津津有味,分明有几丝成功的喜悦。”
也许,有人在解读这种动物不吃窝边草的现象时,会认为动物爱折腾,人类也是挺爱折腾的。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本能,一种保护生命的机制呢?
因为窝边草是救命用的,比如兔子生病的时候,外界有危险,有威胁的时候,生命几乎不能维持,又不能出去寻找食物的时候,才可以吃,快饿死了,才可以吃。
真没有到那一步,但凡可以出去寻找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窝边草的。
一旦吃了窝边草,惰性就形成了,这蹦蹦跳跳好动的兔子本性也不相符。
以距制权可保命
窝边草其实也是隐藏着很多不可控的风险,比如人类知道你是住这个窝的,给你放点蒙汗药,那么任人宰杀的时候,岂不是没有知觉了,连挣扎一下都不能。
说回人类这边,那些爱干坏事的,如果经常对身边的人下手,其实被发现的几率也是很高的。
受害者报复或者报官也是很方便的。
《鬼谷子》说:距离就是一种控制。距者,生死存亡之地也;有近而亡者,有远而生者;有近而兴者,远而衰者,故善赌者,必因距制权也。
距离太近了,害人方便,被害也方便。
所以,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真是一种大智慧,不仅保护自己,同时也是在保护他人,何尝不是一种博爱呢?
三层境界
兔子不吃窝边草,至少有三层境界:
第一,生存需要,为了活命和保命;
第二,社会需要,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多地爱自己;保护环境,绿化环境;
第三,爱的需求,可以爱别人,让别人不犯罪。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