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eepSeek创始人 – 梁文锋采访 太燃了
华夏中医人 来源 : 数据小栗子
一. 引言
最近看了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的采访,真的被他的观点狠狠震撼到,每一句话都有力量和哲学,让人忍不住反复琢磨。在 AI 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上,DeepSeek 能惊艳全球,梁文锋的理念和决策绝对是关键。他的这些回答,不只是一家企业成功的秘诀,更是给我们所有人在追求梦想、突破自我路上共勉之花绽放。
个人觉得很好,就把这些超有价值的内容分享出来,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向前冲。
二. 语录
当Open AI 、硅谷、 美国乃至全世界都被DeepSeek震惊时,让我们看看DeepSeek创始人- 梁文锋是如何轻妙轻描淡写煮酒论英雄。
创新身份的突破
主持人: 为什么 DeepSeek 会让硅谷的很多人惊讶的?
梁文锋: 在美国每天发生的大量创新里,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是一个中国公司在以创新贡献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游戏里去,毕竟大部分中国公司习惯 follow 而不是创新。
创新与商业化的博弈
主持人: 但这种选择放在中国语境里也过于奢侈。大模型是一个重投入游戏,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梁文锋: 创新的成本,肯定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商业化优先的根源
主持人: 为什么中国公司包括不缺钱的大厂这么容易把快速商业化当第一要义?
梁文锋: 过去30年,我们都只强调赚钱,对创新是忽视的,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我们只是被过去那种惯性束缚了,但它也是阶段性的。
开源与护城河的构建
主持人: 但你们究竟是一个商业组织,而非一个公益科研机构,选择创新又通过开源分享出去,那要在哪里形成护城河?
梁文锋: 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闭源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即使 open AI 闭源也无法阻止被别人赶超,所以我们把价值沉淀在团队上,我们的同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积累很多知识,形成可以创新的组织和文化,是我们的护城河。开源华论文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 follow 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其实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非商业行为,给予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荣誉,一个公司这么做也会有文化的吸引力。
对市场信仰派观点的看法
主持人: 你怎么看类似朱啸虎的这种市场信仰派观点?
梁文锋 朱啸虎是志洽的,但他的打法更适合快速赚钱的公司,你看美国最赚钱的公司都是厚积薄发的高科技公司。
做大模型的核心赌注
主持人: 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锋: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 AI 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 AI 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 gap 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 AI 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所以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团队构成揭秘
主持人: 海外认为 DeepSeek 雇佣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那做出 DeepSeek 的是怎样一群人?
梁文锋: 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都是一些 top 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士、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
人才来源与培养
主持人: 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区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 DeepSeek模型,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独特选人标准
主持人:听说你们很擅长从细节招人? 让一些非传统评价指标与优秀的人被选出来?
梁文锋: 我们选择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所以很多人会有一些奇特的经历,很有意思,很多人对做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
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主持人:这种发散性敏感的单身和你们完全创新型组织的架构很有关系。但 AGI 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沿探索是否多了管理动作?
梁文锋: DeepSeek也全是自下而上,而且我们一般不前置分工,而是自然分工,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都是自带想法的,不需要push他探索过程中他遇到问题自己就会拉人讨论。不过当一个 idea 显示出潜力,我们也会自上而下地去调配资源。
创新的本质
主持人:创新很大程度也是一种偶然吗?
梁文锋: 我觉得创新首先是一个信念问题,为什么硅谷那么有创新精神?首先是敢, chat PT 出来时,整个国内对做前沿创新都缺乏信心,从投资人到大厂都觉得差距太大了,还是做应用吧,但创新首先需要自信,这种信心通常在年轻人身上更明显。
研究探索的抉择
主持人:大部分中国公司都选择既要模型又要应用,为什么 DeepSeek 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
梁文锋: 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成绩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经济周期与创新
主持人:现在经济开始进入下行,资本也进入冷周期,所以他对原创式创新是否会带来更多益?
梁文锋: 我倒觉得未必,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依赖硬核技术的创新,当很多人发现过去赚快很可能来自时代运气,就会更愿意俯身去做,真正的创新。
技术差距与护城河
主持人:技术真的可以拉开差距吗?你也说过,并不存在绝对的技术秘密。
梁文锋: 技术没有秘密,但重置需要时间和成本,因为答的显卡理论上没有任何技术秘密,很容易复制,但重新组织团队以及追下一代技术都需要时间,所以实际的护城河还是很宽。
中美创新角色认知
主持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国更擅长做应用?
梁文锋: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30多年 it 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对国内创新的乐观展望
主持人:你觉得国内原始出创新也是乐观的?
梁文锋: 我是80年代在广东一个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90年代广东赚钱机会很多,当时有不少家长到我家里来,基本就是家长觉得读书没用,但现在回去看,观念都变了,因为钱不好赚了,连开出租车的机会可能都没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变了,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实时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三. 学习总结
看完的这些观点,我真的热血沸腾,内心满是冲动,恨不得马上就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就像他说的,创新首先得有信心,得敢想敢做。我不能再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困难就畏畏缩缩,必须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大胆去尝试那些新想法,把 “敢” 字刻进骨子里。
在 DeepSeek 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人才和团队的力量。之后我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习 AI 相关的各种知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一个都不放过,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能为创新出力的人。同时,也得多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交流合作,说不定在思维碰撞中,就能诞生出超厉害的创新点子。
DeepSeek 专注研究探索,追求技术前沿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学 AI 可不能只图快、只看眼前利益,得沉下心来,深入钻研,把基础打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无论是算法优化,还是模型训练,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争取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自己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