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关于十六卦数象理,计划写五篇,这是第四篇。

      现在很多人,对十六数比较无感。

      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这就是十六进制在历史上世界上,最长最广泛的一次运用。

      关于十六进制,现在留下来的传说大概是这样的。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据说李斯在制定度量衡的时候,在一斤等于几两这件事上犯了难,于是请示始皇帝嬴政,得到的批复是“天下公平”,李斯得到启发,就以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就定为一斤十六两。但是国之大事总要有个说辞,不能这般草率吧。

      于是,又给它加入了一些新概念,取名为十六金星秤,十六金星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一星代表一两,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显示真正的天下公平。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一求,隔位六二五;

      二求,退位一二五;

      三求,一八七五记;

      四求,改曰二十五;

      五求,三一二五是;

      六求,两价三七五;

      七求,四三七五置;

      八求,转身变做五。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

      二留一二五,

      三留一八七五,

      四留二五,

      五留三一二五,

      六留三七五,

      七留四三七五,

      八留单五,

      九留五六二五,

      十留六二五,

      十一留六八七五,

      十二留七五,

      十三留八一二五,

      十四留八七五,

      十五留九三七五。

      秦统一度量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后来我们把一斤十六两改成一斤十两,为的也是与国际接轨,具体的措施总是服务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不断完善。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古代中医在度量药材重量,也是采用十六两一斤制。

      也许我们现在的人回想这段历史,会感觉到莫名其妙,甚至误以为中国古代先贤,在制定重量单位的不周全,甚至是愚蠢。

      我们可以大胆的想,大胆假设,仔细求证。

      如果中国古代的重量进制不合理,那么像长城故宫等伟大的建筑出现什么故障和毛病了没?

      因为古代建筑也是需要大量的依赖重量计算的。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这个问题。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就是十六进制和十六卦的联系。

      十六是两个八卦的合数,也是四的四次方。

      而古代的建筑是讲究八卦五行的。

      这其间是不是更好地换算和对接呢?

      这一切应该还是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去揭开秘密。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从春秋晚期开始征收人头税就有了。西周规定1个县有2个都,1个都有2个乡20个亭,1个亭有16个村,每个村按12户24丁征收人头税,所以1石等于2均,1均等于20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到了战国,中山国等国家依然沿用这种制度。商鞅变法后改为1个县有4个都,1个都有2个农业乡和1个城市乡共30个亭,所以秦国1石等于4均,1均等于30斤,1斤则依然是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

      从现在的一些出土的文物看,古代人掌握的宇宙奥秘并不比现代的科学差。

      比如太极模型的高速旋转。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24节气,十二经络,12时辰,24山,等等。

      还比如曾侯乙编钟,现在去演奏的时候,居然采用440HZ基准音,而不是432HZ,离道甚远。

      古代人的智慧,不可轻看,如果有什么我们想不透的,一定是古人隐藏起来,不想告诉我们。

      也许说到这里,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十六卦和十六两的更加紧密的联系,除了都是十六以外。

      我们继续来看看“十六事卦”。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十六事卦

      (1)亦称“十六互卦”。为六十四卦互体所得之卦。由四爻组成,共有十六卦。“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四画者十六,于经无见,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者是也。又为两仪之上,各加八卦,又为八卦之上,各加两仪也。”(《易学启蒙》)“四面十六者,为八卦之上,各加两仪;又为四象之上,各加四象也。”(《周易折中》)经文虽不见,但六十四卦形成之后,取其互体,或自二至五,或自初至四,或自三爻上,或自四至初,或自五至六,或自上至三,取四爻互之,均可得十六卦。“孔子于《杂卦》发其端矣”。(《周易折中》)清江永《河洛精蕴》载“四象相交为十六事图”。《杂卦明义注》认为:“此互卦之根也。惟其方成四象时,所互有此十六卦,故六十四卦成后,以中爻互之,只此十六卦。即以六爻循环互之,亦只此十六卦”。互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八卦,中间二爻为太阳、太阴;互渐、归妹、解、蹇、睽、家人、既济、未济八卦。中间二爻为少阳、少阴。故“十六事归于四象而巳”。“此十六事卦为本卦之变体,可资占筮之用,《春秋》内外传有明证矣。”(江永《河洛精蕴》)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2)八纯卦与否、泰、损、咸、恒、益、既济、未济为十六卦。本于北宋邵雍:“四象相交,成十六事。”江永《河洛精蕴》解释:“本为方图而作”。“天地为一象,山泽为一象,雷风为一象,水火为一象,此四象犹云四类尔”。“四隅斜对相交”。认为“十六事”指八经卦及否、泰等十六卦,而非指十六互卦。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者即十六互卦。”李光地《周易折中》亦认为邵雍十六事即以此四画者为四象相交。江永观点与此不同。

      十六卦数象理系列四:十六进制与十六两制中的奥秘

      我们整理了六十四卦方圆图,这个图不清晰,就是规则的六十四卦方圆图。

      八个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八个正则互卦:否、泰、损、咸、恒、益、既济、未济;

      从数学的角度看,六十四卦中,这十六个卦是正则的,自对应的。

      或者换一种说法,六十四卦中,这十六个数是完全数,类似自然数的整数,其他的都是不正则的,类似分数小数,不完整非整数。

      从这个数学关系,我们隐约发现了十六进制的完全性和正则特征。

      到这里,基本上,会有一个较为像样的启发了。

      本文到此告一段落。

    • 0
    • 0
    • 0
    • 305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