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谈南方的宗祠文化的时候,
往往只局限于表面的存在形式。
毕竟,现代西方传来的科学文化,其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
正是这种物质化看世界的眼光,限制了很多人看到更多内涵的东西。
也忽略了精神层面的美和系统化。
宗祠文化的强大内核,还是统一思想和价值观认同。
说白了就是家训和规矩。
而华夏文明所传下来的规矩,也不外乎儒家孔学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外延的勇与孝悌等更加细分的表达。
举一个例子:
𨻧隍人都大致听说过的笃庆堂与《朱子家训》,还有很多人了解的通俗化通用性家训《冶家格言》。
其他的宗祠有没有类似的家训呢?
有!
比如:
光前裕后,德为我基,德昌,承德,光宗耀祖,等等。
这些是比较简化的,因为开基祖的文化水平和眼光开阔程度。
当然,我们对任一宗族的开基祖都是带着无限的敬仰的心情来叙说这个事情。
但凡,能称得上”开基祖“称号的,世界观都不同一般人了。
对大多数人的祖训,局限于纪念某一特殊事件的居多,多数还是没有形成文字章法,
比如明朝山西大榕树下的兄弟骨亲分离,不少家族把宗族的血脉统一性记录在辈分里面,
还有一些传说是打碎的瓦缸,兄弟各取一片的传说。
更多的可能,连流传下来的故事完整性,都不一定能够保障了。
宗祠文化的认同本身,形成文字章法,整个家族都奉而行之,这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这部祖训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修身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对一个文化人,读懂某一部家训,估计不能。
但是,整个宗族,无论妇孺还是目不识丁的苦力,都有统一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
这意味着什么?
宗族的协作和交流系统的成本比同类的社会组织架构低很多。
就好像流水线作业,有些人靠标准的信号灯,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操作,而有些流水线作业只能靠喊,比菜市场还热闹。
那么工作效率和达到的生活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
现代社会,宗祠文化逐步淡化,而大公司大企业,大的社区结构出现。
人们在重新构建新的认同体系。
如果,连宗祠文化都不懂,没有家训,也不认同的人,去建立一套适合新时代的企业文化体系,或者社区共识体系。
你觉得可能吗?
喊口号,很简单!
但是口号背后的文化内核就不简单了。
那是一整套价值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简而言之,就是秀自己穿几条底裤的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