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个小孩玩意的时候,陷入了深思。
这是一个正十二面体,每个面是一个正五边形。
大家看到这个东西,会联想到什么?
题目已经写出来,估计很多中医爱好者,已经开始联想了。
我们就不卖关子,直接给出答案。
联想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络。
这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正十二面体是同构的。
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下数学上关于十二面体的基本知识。
正十二面体是由12个正五边形所组成的正多面体,它共有20个顶点、30条棱、160条对角线,被施莱夫利符号{5,3}所表示,与正二十面体互成对偶。
它是一种只具有正四面体对称性的五角十二面体的特殊形式,
五角十二面体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具有正八面体对称性的卡塔兰多面体菱形十二面体,
它(加上所有其它的五角十二面体)都与正十二面体在拓扑上等价。
正十二面体还是截顶五方偏方面体的特例。
其四维类比为正一百二十胞体。
我们在传统中医和传统的阴阳合历的历法系统中,会经常用到60数周,六十甲子。
60数是10天干和12地支的公倍数。
60数也是5数和12数相乘的结果。
60数也是10数和6数相乘的结果。
一直以来,人们会以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两个维度。
很少人会去考虑两者之间的强相关性,就是一旦十二地支出现,必然对应一套十天干体系与之呼应,互相套用,成为一个体系。
但是,这个正十二面体模型的出现,正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就是这样的一种对应关系:
正十二面体,对应十二经络;
五边形的五条边,对应五脏(五臓);
五边形和相邻的另外五个五边形,对应六腑体系。
同时,20个顶点和30条边,可以进行系统化分类,这样去模拟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就会很完美,甚至可以进行同构化的数理推演和运算。
数学建模,就是用一个数理模型去度量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些模型也不是唯一的绝对化的,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建立其他的模型。
总比机械化的1234567来算,科学多了,更加接近系统实际的运行过程。
我们还可以从六经系统出发,搭建一个正六边形体系。
大家也不要想得太复杂,传统上很多大师,就是这样的构建六经体系的,如下图:
为了更好的描述这个人体的六经系统,我们也可以构建一个正六面体。
其实,用正六面体来对应人体的六经系统,很多人的立体思维已经出现故障了。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六经的描述,真是用到了正六面体模型。
我们一起来看原文的相关论述: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如此描述: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把上面的这段话,进行梳理,得到下面的表述: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我们把这个上中下的顺序,调换一下位置,可以得到下面的表格:
传统上,到了这一步,就看悟性了。
如果,思维可以更加开阔一点,就可以进一步去套用河图洛书的多维时空图了。
今天先分享这么多,欢迎留言探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