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过敏性哮喘案的思考可能是过度诠释
汉方医学文选 2021-11-30
栀子豉汤过敏性哮喘案的思考可能是过度诠释
序号 |
方名 |
出处 |
组成 |
主治病症 |
1 |
大枣丸 |
《张仲景方》 |
大枣(百枚,去核) 杏仁(百枚,熬) 豉(百二十枚) |
治三十年咳 |
2 |
《肘后方》 |
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 |
疗卒咳嗽 |
|
3 |
《肘后》 |
饴糖(六分) 干姜(六分,末) 豉(一两) |
疗卒咳嗽 |
|
4 |
豉汤 |
《小品方》 |
豉(一升) 半夏(一两,洗) 生姜(二两) 人参(一两) 柴胡(一两) 甘草(一两,炙) |
治霍乱呕啘,气厥不得喘息 |
5 |
喘急方 |
《集验》 |
桃东行枝白皮(一握) 真珠(一两,研) 栀子人(十四枚) 生姜(二两)当归 桂心(各三两) 附子(一两,炮) 香豉(五合) 吴茱萸(五合) |
治中恶,心痛胸胁㽲痛,喘急 |
6 |
疗五嗽方 |
《深师》 |
特生礜石(一两,泥包,烧半日) 款冬花(一两) 豉(三百枚,捣千杵) 巴豆(十六枚,去皮、心,熬,别捣如脂) |
|
7 |
疗咳方 |
《深师》 |
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人(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 |
|
8 |
香豉丸 |
《深师》 |
香豉(四分,熬) 杏人(二分,去尖、皮、两人,熬) 紫菀(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二分) 细辛(三分) 吴茱萸(二分) |
三十年咳嗽上气,短气久冷…… |
9 |
《深师》 |
香豉(三升,熬) 蜀椒(一升,汗) 干姜(一斤) 猪肪(三斤) |
疗三十年咳逆上气,咽喉如水鸡鸣,或唾脓血 |
|
10 |
款冬花丸 |
《深师》 |
款冬花(十八分) 紫菀(十二分) 杏人(八分,去尖、皮、两人者,熬) 香豉(十分,熬) 人参(二分) 甘草(三分,炙) 蜀椒(三分,汗) 天门冬(六分,去心) 干姜 桂心 干地黄(各三分) |
疗咳逆,气喘不息,不得眠,唾血呕血,短气连年 |
11 |
橘皮通气汤 |
《删繁》 |
橘皮(四两) 白术 石膏(碎,绵裹,各五两) 桂心 细辛 当归 茯苓(各三两) 香豉(一升,熬,别裹) |
疗筋实极,则咳,咳则两胁下缩痛,痛甚则不可动转 |
12 |
《龙门石窟药方》 |
杏人炒三升,去皮熬,末之,枣膏、豉等份合捣如弹丸,绵裹,常含咽汁。 |
疗上气咳嗽腹满体肿 |
由上表可知:豆豉具有直接治疗咳喘的作用。宋孝志先生以栀子豉汤治疗哮喘的实例,冥冥之中与晋唐方书中豆豉的经验相合;或许宋孝志先生亦曾留意过晋唐方书中的这些含豆豉的咳喘药方。
推而论之:过去对宋孝志先生这则栀子豉汤治疗哮喘案,可能不外是“过度诠释”。正如杨绛先生那句名言:“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太多。”
当下的中医学人可能更多是“读书不多,但想太多”。
有心人当时时自警之。
评论:
淡豆豉制作,炮制 古法制豆豉,古法制黑豆豉,是百度缺少的关键词
不是单验方,很难说香豉在止咳方面的独到作用,从七情来考虑,究竟是相须还是相佐使呢?
汉方医学文选
(作者)
《肘后》疗卒咳嗽方: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此方中“釜月下土”并无治咳之效,能发治咳作用的,只有豆豉。
古法制豉每多用麻黄紫苏辣蓼,今有炮制生产不得其法,故疗效多有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