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接着昨天的话题,我们把季节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度而且是可操作性的解读。
不停留在泛泛而谈阶段,尽量深入浅出的讲点真正生活用得着的知识点。
既然季节性气候和自然界大环境气候状态,对人体会带来影响,那么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呢?
五行常识,金木水火土的模式必须有感念和基本的了解,不然基本读不懂这套话语体系,和看不懂外语差不多。
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和五行是互相对应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
季节:春夏长夏秋冬;
方位: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
上面这个表图,大概是要了解的。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语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关于这段话,有些争议,也有说:秋伤于燥,冬生咳嗽。
不管任何人,一旦出现“秋伤于湿”还是“秋伤于燥”的情况,冬季咳嗽的症状就会的大概率出现。
冬季受寒,那么来年春季就容易出现春温感冒。
春季受风,风为木,夏季就容易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尤其是长夏阶段。
夏季受到暑气的侵袭,就是中暑的情形,中暑有轻重的,也就是现代医学的热射病,凡是夏季中暑,受到暑气损害身体健康的,到了秋季,必然会出现疟疾的症状。
说到疟疾这种病症,在我国基本是消失了,非洲地区还是非常普遍的疾病,这就凸显了青蒿素这种药的重要性。
秋季没有疟疾这种病,是不是就不担心夏季中暑的情形呢?
病有轻重,量变引起质变,很多病症的出现,并非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小病的不断累积,也会变成大病的。
所以不能轻视大自然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各种影响,趋吉避凶是人类生存之道。
春夏秋冬是一种时间的相互关联性。
人们在迁徙过程中,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特征和生活的状态,也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在中医体系中,并非空泛说法,而是可度量的,可以量化的,可以预知的,这才是最厉害的地方,而且这套体系在至少2千年以前就非常成熟的。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语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中国的地理位置看,就是西北高,东南低,人体特征如此,地理特征也如此,这是怎么样的大智慧才总结出来的,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却意义深远。
从成都老官山扁鹊学派的医书古籍等出土文物看,这套体系成型的年份再往前一千年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说起来非常可笑,我们现如今的人,对如此宝贵实用有价值的医学体系,传承都出现很大的问题。
甚至,很多聪明的人和权威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却用自己那狭隘的世界观在抵挡,还帮助身边的人建立厚厚的固执城墙去隔断真知识。
人体的健康,从时间和空间上是,运动的,连续的,变化的,不仅是个体和大自然社会群体在互动,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多交集和关系,同样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很多影响。
这个话题展开就很大。
今天先讲这么多。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