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有句俗语,叫做:死书活口教。
大概说的就是:书本知识是死板的,是定格的,按照标准的表达方式,而字里行间很多意思是需要领会的,甚至是口授心传,只能意会,需要领悟,才能够收获。
中国的传承,有两大层次的传承,一个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还有就是道行修为的传承。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技术和知识体系是基本恒定的,但是个人的造诣成就所要达到的高度就因着个人的机缘际遇和领悟能力的差异,最后是不同的。
一方面,学生愿意不愿意学,另外一个方面,还得看老师肯不肯教。
陶行知反复讲的一句话是:教师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应该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这里说的是老师教育方面的问题。
而南宋文豪陆游的这一番话,更贴近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文章》里面所言:文章本天成和,妙手偶得之。
表达的也是相同的意境。
巧思妙学,巧妙的灵感和创意,好文章本来是天生的,写作的高手偶然得到了它。
文章:诗和文章,也可以代表一件艺术品,一个创意,头脑风暴等等。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妙就是巧妙的意思,超越人的技术层面,彰显道的境界和造诣。
其实,很多手艺活的传承,比如陶瓷技术,冶炼铸剑技术,中医传承等等,不局限于写文章。
都存在着口传心授的讲究。
即使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技术壁垒的问题。
比如,钢化玻璃的制造就是在制造普通玻璃的工艺上进行一个小小的改进,高温下不断地搅拌,从而提高玻璃的硬度。
如今人类早已经掌握了钢化玻璃的制造技术,通过将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突然降温,就能够极大提升玻璃的强度,甚至还研发出了可以抵挡子弹的防弹玻璃。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火,国产玻璃也开始远销海外,结果外国人发现,中国制造的玻璃不一般,质量实在太好了,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玻璃材质,因为钢化玻璃技术,国外同样掌握,但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同样厚度的玻璃,中国制造能够承受的压力,是国外玻璃的好几倍,甚至出现了国外玻璃受强大外力就碎裂,而中国玻璃仅仅只是变形的情况。
其实中国并没有采用什么黑科技,跟国外钢化玻璃一样,都是普通的硅酸盐玻璃,只是因为中国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
很多工艺产品,就是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小窍门,导致同样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千差万别。
所谓,说破无酒喝,商业的诀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窍门小讲究,也许就关系国之重器,价值连城。
这里面所牵扯的,也不是短短千言八股文自媒体所能够完全讲得明白的。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