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介入上海本次疫情之初,一直到现在,都存在一种讨论。
到底是:湿寒瘟;还是:湿热瘟?
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大咖的各自说辞:
“寒湿疫”“湿毒疫”“湿热疫”“浊毒疫”……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医对于新冠肺炎的诊疗分析屡见报端,也因此引起不少百姓的困惑:为什么同一种疾病,中医专家的说法不尽统一,即使同一位专家,其前后的说法也有不同。
尤其上海是“寒湿疫”与“湿热疫”争论最大,也大都在这两个大项目上有很多争论。
整体来说,本次真正精通五运六气的中医,还是属于后方支援的状态。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达,做宏观数据分析的,更适合稳坐后方,帷幄千里,统筹全局。
在前方应对的中医(包括西医和护工、志愿者、社区工作者)都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有很大的奉献精神,值得肯定。
尤其在前线的中医,眼前看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实际的病例,只要大方向没有出错,毕竟前面自从武汉起,中医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应对新冠系列病毒了。
一人一方是没有问题的。
在某些阶段,尤其是分类病人(轻症、重症、年轻人、老年人),就会使得病情症状出现明显的分类。
其实,本次上海疫情,主要集中的时间段就是春分起点,按照现在的趋势,在立夏节气结束,也就是半个月后,就基本恢复稳定期了。
很神奇,刚好在二之气阶段,如下图:
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阴湿土,从春分到立夏,即从3月20日到5月20日;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二之气阶段,客气就是太阴湿土,湿气重,这是大家都确定的共同症状特征。
至于,有些人看到的是寒,有些人看到的是热。
大家可以留意现在的气候,一下子升温很快,一下子就突然降温,对不对?
这种气候,从去年的冬天就开始了。
这种气候现象,最容易导致火山大爆发。
人中病,尤其是瘟疫之病气的感染,也是有的呈现热症,有些又集中的呈现寒症。
还有体质和年纪也有关系。
主要还是大气候的带动影响的。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代《时病论》也载:“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
瘟疫,又称时疫。
就是应时而生,是需要大气候环境打底的。
现在的西方科学界医学界,都发现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气候有很密切的联系。
其实,中国人早就研究明白透彻了,就是:五运六气理论体系。
至于,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的说法。
说到底,还是体现出来,六邪气中病的特征。
六淫(六邪气):寒、热、暑、湿、燥、风。
这种描述,现代中医家,也不要轻易望而却步。
就如道家的修炼境界:
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吴又可的这个非六邪,超六邪理论和说法,其实就是修炼界的第二次境界。
对当时固化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一种很伟大的突破。
而我们当下,由于大数据和及时的交流等,让人们更容易地看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层境界。
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境界。
在治疗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寒热虚实来应对。
2022年,壬寅之年,木运太过,考虑到上海的正东位置,震木正东,又是春分时节大流行,木行是超级强势的。
木盛则土虚。
土虚,则湿邪重。
所以,祛湿的中心原则,然后看热清热,看寒驱寒,固本清源,怎么治疗都是对的。
不管疫情何时结束,要加大力度培养五运六气方向的中医人才,可以提升到战略性人才策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